如何对待独生子女容易出现的身心问题?
(1)独生子女常见的身心问题
独生子女的特点在于“独”。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相比较非独生子女,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等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大多独生子女的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父母总是跟在孩子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孩子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地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第二,孤僻性。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弟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的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了老人,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父母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时常是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第三,怯懦脆弱性。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们铺好了。在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比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甚至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第四,逆反与任性。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叛逆情绪表现得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痛心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听说,令人震惊。而在宠爱和娇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容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孩子出生和成长成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地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所想要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
第五,自尊心强,不易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表现在很多方面,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会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2)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第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所以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从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的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以求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最关心的事。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娇惯放任型。最典型的就是存在于“6+1综合征”的家庭。“6+1综合征”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补偿心理造成的,父母辈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补偿。尽最大力量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教育,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父母觉得才对得起孩子,才算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疼爱,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二是专制严厉型。很多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方面就多采用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作为家长来讲,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而不切实际。家长不能客观地要求和评价孩子。一方面,主观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个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要去培养。就当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本身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而家长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材料,请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闲娱乐的时间,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详尽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家长就用各种方法管制、压抑,而不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同时父母的比较心理也是形成专制的源泉。因为中国的父母聚在一起时大多谈论的话题就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因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们便会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对孩子更加严加管教,经常训斥孩子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地承担了心理的重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为他定下的标准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视,转向了社会并仇视一切,这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危险的。
(3)独生子女教育的常见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首先家长要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家长必须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不要因为他们是“独苗”而对他们寄于过高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分的宠爱。古代就有“惯子如杀子”的说法,最后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孩子在哪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父母就要尽量在哪个方面加以培养,而不要以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顺着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许会收获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环境中,家长应该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加以指导,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因势利导。若是该赞扬的优点,要积极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失偏颇,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
第二,学会分享,共同协作。自私利己的人是不容易与他人友好交往和平相处的。因此,要教给孩子“舍得”的真谛,“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让孩子学会把一切与别人分享,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所以在家庭中,家长要多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他人之所想,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活中,要适时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来访,家长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与伙伴分享。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公认的行为准则,每个人在社会中最终都会被强制磨合。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实现儿童之间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学。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点一滴的习得经验,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伙伴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感受到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到合作的快乐。集体这种精神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第三,品德教育,学会做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胜过于向孩子传授知识。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做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的其他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孩子要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爱祖国、爱社会,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能坦然面对,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做出表率。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第四,放手教育,独立自主。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地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哪怕是困难再大,也要让孩子多去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而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子女的独立性,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孩子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孩子怎样做,就应当教孩子怎样学;鼓励孩子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与其费尽心思地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独立性的培养,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学会自立。所以,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地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第五,苦难教育,锻炼心性。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要想方设法地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一些磨炼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些苦。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同时,父母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