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成者韩非与《韩非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集大成者韩非与《韩非子》

我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81年,韩国国君歇的妃子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韩非。韩非从小就聪明好学,后来拜著名的荀子为师,学习各种经论。韩非有些口吃,不善言谈,但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文章写得非常好,他的同学李斯自以为不如。

韩非虽然师奉荀子,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子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而是在当时新的历史形势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当时法家之集大成者,被人们尊称为韩非子。

当时,韩国是“战国七雄”最弱小的国家,韩国邻近的秦国非常强大,为此韩国饱受秦国的威胁。再加上此时的韩王安个性懦弱,政权落入重臣之手,国内外形式都十分危急。

韩非眼见韩国国力日趋衰弱,内心非常着急,他便吸收了儒、道和法家商鞅的学说,提出一套要把君主的权威提高到绝对的地位的理论。

韩非多次向韩王安上书进谏自己的这套治国理论,希望韩王安能够按照自己的建议励精图治,变法图强。然而韩王安对韩非的进谏置若罔闻,始终都没采纳。

韩非大失所望,在悲观失望之余,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并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10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自己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韩非写的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后,秦国国君嬴政读后大加赞赏,佩服地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

嬴政对《五蠹》和《孤愤》推崇备至,仰慕已极,但却不知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有一天,嬴政问国相李斯知不知道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李斯便告诉嬴政是他同学韩非的著作。

嬴政一听非常高兴,他马上说:“你把你这个文采斐然的同学叫到秦国,让他做我的门客吧。”

李斯说:“大王,韩非是韩国的公子,是韩国上任国君歇的儿子,这任国君安的弟弟,韩国怎么肯让他来为秦国出力呢?”

嬴政想了想说:“韩非这么有才华,让他留在韩国,我岂不是多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我一定要把他弄到秦国来,我一定要见见这个了不起的大才子。”

为了见到韩非,嬴政便急切下令攻打韩国。韩国国君安本来一点都不重视韩非,也从不任用他,但在这种形势急迫的情况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韩非出使秦国求和。

iy]?iZ老子》,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3个阶段,他认为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显学》则记述了先秦儒、墨显学分化斗争的情况,主张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学说,定法家的学说于一尊。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我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知识点滴

《韩非子》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而盾则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非常坚固,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停一会儿,他又举起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非常锋利,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旁边的人听了,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