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孝的浅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对孝的浅识

1.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孝这一历史道德遗产

孝作为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理念,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国家,仍保持着孝的基本道德观念。有学者认为,东方文化,将对21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表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而孝则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思想。

孝作为一定社会的观念形态,必然要为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服务。在古代,孝既是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是社会政治理念。人们在家孝,为政忠,处世仁,这对古代中国家庭、社会、政治的稳定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孝的许多正确的思想观点,对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作用。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论语·雍也》)“亲亲仁也。”(《中庸》)“孝悌也者,其为仁本与?”(《论语·学而》)

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曾起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一,孝是人们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第二,孝是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思想保证和精神纽带;第三,孝是爱人助人、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孝是弘扬爱国主义、为政清廉、维护社会正义的要求,是净化人们思想灵魂的一剂良药,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2.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批判孝文化的消极落后方面

首先,孝在封建社会必然有其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和某些消极不合理的内容。特别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封建地主阶级将儒家早期具有的一定民主平等合理的孝的理念,扭曲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手段和精神枷锁,从而对孝的不合理部分大加颂扬和利用。

先秦儒家关于孝的学说中的君臣上下关系,主张“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墨子·兼爱下》),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也说:“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心腹。”(《孟子·离娄下》)荀子说得更明白:“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能者天下归之,不能者天下去之。”他们主张的君臣关系似有相互尊重信任的一面,我们批判孝文化的消极方面,从政治上说,主要批判维护一切封建专制独裁、特权、盲从、愚忠、愚孝和扼杀人权、蔑视自由平等的男尊女卑,以及“三从”“四德”等腐朽观念。

其次,对于孝的一整套尊卑等级制度和繁琐的礼仪,以及讲排场比阔气的祝寿、厚葬、殉葬等剥削阶级的残酷制度和封建落后观念,应当批判剔除。其实儒家的一些学者是主张厚生薄葬,勤俭治丧的,荀子提出:“厚其生,薄其死。”(《荀子·礼论》)墨子也说:“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墨子·节葬下》)他批评那些达官贵人死了以后,棺材必大,衣衾文绣必多,坟必高,送死人如同大搬家。他主张:“死者既葬,生者毋以丧用哀。”(《墨子·节用中》)

再次,关于孝的其他一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如“父母在,不远游”,这在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情况下都无法做到,在商品信息时代就更不可能了。孝不是一生都要守在父母身边,封建社会,父母死后,儿子必须在家守孝三年的所谓“丁优”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今天提倡孝行,决非抱残守缺,必须与时俱进,继承创新,服务现代。

3.对孝要以科学的态度推陈出新,批判继承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即使是优秀的东西,都要以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提出其合理的内核,阐明其正确的含义,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先鉴别,后认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弘扬民族精神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服务。

当前,在思想道德文化政治经济领域,可谓问题不少,我们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不尽如人意。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新道德、新文明,决不能离开原有的优秀民族文化这块土壤,不能脱离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这条根。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抛弃资本主义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优秀的文化,包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不少方面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般的共同的规律要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