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概述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概述

洋务运动之前,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人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们可以称为洋务运动的先驱,洋务思想的酝酿者。但是,魏源等人提出的这一严峻的历史新课题,在以后的近二十年中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一主张才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演变为洋务思潮。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在近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兴办新式工业,翻译西方书籍,讲求国际公法。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或思想体系)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这个命题包含“中西”“体用”两对范畴。这是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中学遭受猛烈冲击,“采西学”,“制洋器”已无可回避的形势下,一部分中国人当时作出的回应。在洋务运动中,它逐渐成为洋务派调和中西矛盾的武器,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的这句话,是这种思想体系的最早表述。洋务派乐道“中体西用”,但正式把它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八个字,则在19世纪90年代。光绪二十一年(1894),沈秉成在《万国公报》第75期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匡时策》的文章,提出:“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后,“中体西用”被广泛使用,成为流行语汇。

张之洞在1898年撰成的《劝学篇》中,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劝学篇》用“旧学”“新学”来表述“中学”“西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西艺”“西史”易明,“西政”为何?“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而就“西政”与“西艺”而言,“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作为“用”的“新学”可以采用,作为“体”的“旧学”不能变动。“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伦纪”、“圣道”与“心术”是“体”,是旧学的核心,“法制”、“器械”及“工艺”是“用”,属于新学的范畴。由此可见,不变之“体”的“中学”或“旧学”,就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里要注意一点,张之洞把“律例”列为“西政”,把“法制”划进“新学”范围,从而论证了用西方法律和法学以改造中国的传统法律的可行性。当然,张之洞所说的“律例”“法制”,乃是专就“律例”“法制”的形式、体例以及因社会发展而需引进旧法所无的西方新法(诸如商律等)而言,并不包括旧律例、旧法制中已法典化了的伦常名教。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体系,洋务派的法律思想当然不能离开这一思想体系的窠臼。整个洋务派的法意识、法思想,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旧法意识、旧法思想,只不过他们在维护以传统纲常名教为核心的旧法规范的同时,还主张适应时势的发展采用某些西方新法以补充传统旧法,以便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