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蒙学思想理论的探索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蒙学·蒙学思想理论的探索

传统蒙学教育的思想理论与实践,训蒙的意义、方法及蒙学教师经验总结的著作也很多,如宋王日休的《训蒙法》,元许衡的《小学大义》,明王守仁的《训蒙教约》,清张伯行的 《小学辑说》、崔学古的《幼训》和《少学》、张行简的《塾中琐言》、石天基的《训蒙辑要》、陈芳生的《训蒙条例》、唐彪的《父师善诱法》、王筠的《教童子法》、计良的 《训蒙条要》等等,对于蒙学研究来说,这些著作往往比蒙学教材更加关系重大。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虽不及蒙学教材那样深入,有那么多的成果,但应该说,关于蒙学思想理论的探索也已开始起步。

熊承涤的《我国古代的儿童早期教育》(《人民教育》1983年第4期)一文探讨了中国古代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思想观点,认为“蒙以养正”的观点、“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观点、“以预为先”的观点、“受之天”与“受之人”二者统一的观点、反对“无教有爰”的观点、“小儿有记性”可以学习知识的观点等等应该值得我们重视。古人在蒙学实践上,注意环境对儿童早期的影响、注重行为的训练、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注意识字和书本的学习、主张用诗歌来教育儿童、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等等是很符合教育原则的,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研究。

蔡雪冰在 《我国古代儿童早期教育思想初探》(《求索》1984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我国古代儿童早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总结‘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儿童早期教育,不无裨益”。作者总结以下几点:(一)以预为先,及时而教;(二)教育婴孩,早就人才;(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四) 因材施教,不可躐等;(五)习与正人,潜移默化;(六)启发自觉,鼓舞乐趣; (七)教之以事,习练立基; (八)蒙当正导,养教结合。

武杰、蔡鼎文在《我国古代早期教育思想初探》一文中 ( 《教育研究》 1984年第3期) 指出:



一般地说,人们以为儿童早期教育是十八世纪后期随着幼儿园在西方国家的兴办,才逐以受人重视的。其实,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教育早就阐述过这一理论。诸如胎教、儿童心理、儿童智力、环境作用、教育方法、道德教育的论述,至今犹如颗颗明珠,光彩夺目!即便把这些明珠摆放在现代发达国家儿童教育理论面前,也是相映生辉,毫无逊色!

(1)我国古代早期教育的思想,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宝藏,我们有责任把它们挖掘出来,特别是在“早期教育”已风靡全球的今天,使之重放异彩,更有其不可估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关于早期教育思想,既远非是来源于西方,也并非是产生在近代,这在本文中已得到充分的论证。将中国古代早期教育思想视为现代早期教育理论的源泉之一是应该得以肯定的。我们并以此为荣,从而提高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自信心。

(3)因为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和约束,古代的早期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既有其精华所在,也有它糟粕之处。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它们,扬其精华,摈其糟粕。

(4)探讨中国古代早期教育思想,旨在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切不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要勇于探索,力求创新,特别是我国古代早期教育实践中就已经有了许多现代外国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早期教育理论,在中国早期教育的道路上攀登新的高峰,为人类教育事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文章总结的这几点为今后蒙学思想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刘虹在《我国古代有关童稚教育的思想与实践》(《河北教育》1982年第2期) 一文中指出: “在我国古老文明史上,童稚教育的思想与实践源远流长,可为我们今日借鉴。”(1)“教儿婴孩”,充分发掘人的智力潜力;(2)早期教育可以早出人才;(3)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积极引导,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激情;(4)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做父母的要作表率;(5)抓紧儿童的品德教育,打好终生品行的基础。

江铭写了一篇“读《教童子法》”的文章,题目为《“教弟子如植木”》(《上海教育》1981年第4期),文中说“王筠的《教童子法》是专门研究儿童教学方法的,值得一读”。“《教童子法》虽非浩帙巨著,全篇正文仅4925字,但它所反映的蒙学教学观点,有的却相当精辟”。(1)教学要发展儿童的天赋。王筠认为,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责任是要充分发展儿童的天赋潜力,就如同植树一样,目的是要用它来制作器具,但是应当让树木尽量地生长,等它纷纷地生长以后,大材有大用,小材有小用,决不能在树木还没有得到充分地生长时,为了求得像茶几那样的小器材,就去夭折它的生机,使树木枯萎。(2)教学要注意儿童的特点。王筠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3)教学要“多方诱之”、“步步着实”。王筠认为不管学生有什么差别,教学都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王筠重视蒙学教育,认为蒙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主张要慎重地选择蒙学教师,不能聘用“无知之师”,以免贻误学生的成长。王筠称得上是清末的一位蒙学教育专家,他的教学法观点已显露出新教育思想的端倪。

这就把王筠的《教童子法》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1992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清唐彪辑著的《家塾教学法》,选注者赵伯英、万恒德在该书的 “前言”上说:



我们认为 《家塾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教学法著作。……著中《父师善诱法》,以论教法为主,遵循“善诱”的原则,处处体现指导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讲求教学效率的根本精神;而《读书作文谱》,则是以论学法为主,要求把学习心理的修养作为 “学基”,然后分论训练读写基本功的诸法,旨在提高读写基本能力。这两个分册是姊妹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相联系而又各有所侧重,总书名题为“教学法”是恰当的,是对教和学两者关系的明确化。

《家塾教学法》虽是语录体著作,但已形成较完备的教学法体系,不能以零章片言视之。这部书总结了历代教学法理论精髓,其内容重在对宋元以来的教学法理论的归纳和提要,著中除了推崇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教学观,也还博采了许多文章学家、写作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字学家的精辟言论,辅以一些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调查研究,草创了一种包含教法和学法指导的教学法体系。……其著在材料取舍上精益求精,在见解上也是新意迭出、独具卓见。尤其需要提出的是著中提出的两个命题: 一是“不习举业子弟工夫”,另一是“村落教童蒙法”,涉及了普及教育的范畴。在科举盛行的时代,将这样的命题放在著作中,是有胆识的。这是唐彪自成一家之说最可贵的地方,也是我们认为今天应该重视唐彪著作的重要理由。



蒙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们有的是从研究历代蒙学教材入手,以研究蒙学教材为主要线索来深入研究蒙学; 也有的是从研究历代蒙学教育思想理论与教学方法入手,以研究蒙学思想理论和教学原则方法为主要线索来深入研究蒙学;还有的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深入研究蒙学,这都是可取的,这都会促进蒙学研究的繁荣和深入。

然而现在还有人从另一角度深入研究蒙学,那就是对蒙学进行断代研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