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发展·先秦文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发展·先秦文化

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期间的文化特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又以公元前476年为界,前期称春秋时代,后期称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井田制已无法维持,土地人占有逐渐合法化。前594年鲁田行“初税亩”,按田征税取代以往“藉田以力”的徭役租,为地主经济的发展大开方便之门。战国时铁农具逐渐推广,“牛耕”、“施肥”等技术也逐渐普及。灌溉用的“桔槔”汲水,是一项新技术。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筑,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铁制工具在种田、纺织、木工等业的普遍应用,铸铁业得到迅速发展,铁器工具渐渐淘汰了青铜工具,并开始大量用于制兵器。手工业各行业内部分工加细,手工业由官府垄断的局面开始改变,私营作坊不断出现,贸易流通中除了银币外,还有秦环钱,燕齐刀币等货币。同时工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繁华。剧烈的社会动荡,打破了以往“学在官府”的格局。文化下移,民间陆续涌现文学游说之士,百家争鸣,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思想自由,学术繁荣的阶段。出现所谓九家即儒、墨、道、法、阴阳、纵横、名、农、杂各家。此外,还有兵家、医家等。自春秋时起,各国均有了自己的史书。音乐、绘画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数学方面已能计算体积,并产生对极限与切线等高等数学概念的初步认识;医学方面,最为著名的是名医扁鹊和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据《墨经》记载,到战国时代,人们已掌握了大量重要的物理学知识和技能,对运动与时空关系,斜面受力,圆球运动,浮力等力学都有所研究。《吕氏春秋》记载,当时已有《上农》、《任地》、《审时》等专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