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云文化·滇云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西南丝路与滇云工商业
(1) 蜀身毒道与中缅贸易
山川阻隔,地处偏远的自然地理因素是云南与外界进行经济交往和工商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正因为如此,云南先民很早就开辟了云南与中原内地和与缅甸、印度相连的贸易古道,即今天人们誉称的“西南陆上丝绸之路”。
西南陆上丝绸之路在汉晋时期被称之为“蜀身毒道”。
汉晋时期,蜀身毒道是以蜀(今成都)为起点,西南出邛(西昌)至滇,从滇越(云南腾冲)出缅甸的孰忍乙(太公城)至曼尼坡入印度。
隋唐时,云南与内地和周边国家的交通干线主要由蜀天竺道和安南通天竺道构成。实际上这一交通格局是在汉晋时期的蜀身毒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明清时期,云南对内地或周边国际的交通也沿袭这一格局,直至近现代所修筑的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成昆铁路,无一不是与西南丝绸之路的走向相吻合,新路叠古道,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为云南的对外交往再谱新篇。
最初往返于蜀身毒道,从事贸易活动的主要是“巴蜀之民”,“蜀贾奸出物者”。他们通过蜀身毒道往来于蛮夷之间,进行贩运,以巴蜀的邛竹杖、蜀布等特产,远贩大夏(今阿富汗)、身毒各国,近售西南夷,又取其笮马、棘童、牦牛”,发财致富。东汉永平十二年(69)中央王朝设置永昌郡以后,完全控制了蜀身毒道,中央王朝及域外国家利用这条道路进行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经过西南丝绸之路中缅之间的贸易交往更加频繁了。到了宋代,交往依旧,昆仑、缅人曾进白象方物大理国。元明清时期,经过西南丝绸之路的滇缅贸易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
(2) 独特的多元货币
历史上云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与云南有经济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在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云南的货币体系受自身经济的制约和与之交往地区及国家货币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倾向。
①中原内地的货币在云南的流通。汉晋以来,云南与中原内地有了广泛的经济联系。汉朝在云南设立郡县后,加强了对云南的统治,当时国内通行的货币也在云南行使,或由前来云南贸易的商旅带入云南。前人的文献中记载从地下发掘出来的中原货币不少,昭通也曾发现过中原古钱币,并且有五铢钱范,表明汉晋时期,云南不仅流通中原货币,还曾经鼓铸过钱币。此后历代,云南都流通国内通行的货币,元代云南设立行省,云南经济和货币体制逐渐与内地连成一体。清代在云南废贝行钱后,统一了云南的货币,国内流行的货币在云南成为主导货币。
②海贝作为货币在云南曾长期流行。云南不产海贝,在云南作为货币流通的海贝是从与云南有经济交往的沿海地区或国家流入云南的。《新唐书·南诏传》说:南诏“以缯帛及贝为市易,贝之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这是海贝在云南作为货币的最早记载。南诏境内以缯帛作为货币,与中原一致,只是中原缯帛与铜钱并用,而南诏则缯帛与贝子并行。海贝作为云南的主导货币,在云南大约流通了八百余年。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废止了以贝为币。
③以盐为币,这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货币流通的一个特殊事例。云南盛产矿盐,但分布极不均匀,而且盐矿多为官府垄断,少数民族购买食盐十分不易。因此在云南,食盐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既是人们的生活消费品,又是一般等价物,在交通闭塞的民族地区食盐就成为了货币。这种现象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十分盛行。以盐为币是云南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此外,云南历史上还曾经以金、银、缯帛、茶、麻等物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起到过货币的作用。
(3) 茶叶之路
云南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之一。我国有茶属植物一百余种,云南就有二十余种,并且大部分分布在西双版纳和无量山区、哀牢山区一带,这里“高山云雾出名茶”。
云南植茶很早。南诏设银生节度于景东,其辖境远达西双版纳一带,可见滇南早已是云南的茶产地。明清以后,云南产茶更盛。十八、十九世纪是普洱茶的极盛时代。滇茶即普洱茶的主要销售地是西藏,藏民喜欢普洱茶味道的浓烈纯酽。清中叶以后,云南鹤庆、丽江、腾冲、喜州等各大商帮及藏族商人,以滇产的茶、糖、铜器等物运销藏区,再从西藏运回药材、皮毛等。滇藏之间的交通线开辟很早,而且道路难行,全靠马帮运输,随着滇茶藏销贸易的兴盛和发展,这一交通线以“茶叶之路”或“茶马古道”闻名于世。
民国初年,云南商人为了扩大滇茶的销售量,减轻运输困难和消耗,又开辟了滇缅印藏商道,主要运输进藏茶叶,他们由佛海(今西双版纳)经景栋,利用汽车和火车把茶叶运至缅甸仰光,装海船运至印度的加尔各答,然后再转汽车或火车运到噶伦堡,在这里由藏族商帮用骡马把茶叶运往拉萨销售。这条利用现代运输工具进行滇茶藏销的新的“茶叶之路”,又成为云南现代史上的一条新的对外贸易通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