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文学理论精华·文学的风格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刘学·文学理论精华·文学的风格

刘勰分析风格问题,出发点比较高。他是从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结合上来探讨风格的。《体性》篇提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由于作家思想感情的抒发而形成一定的艺术形式,作品的情志和文辞相一致,才能形成作品的风格。文学风格和作家个性不可分,“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刘勰发展了曹丕的“文气”说,但他并没有过分强调作家的先天因素,而是结合作家所受的社会影响,来看待文学风格的形成。他说:“然才有庸隽,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此处指出的四个方面: 先天的“才” (才华)、“气”(气质),后天的“学”(学识)、“习”(习染,熏陶),都是形成作家风格的重要条件。这样,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积累,作家的风格也就千变万化。他认为:“八体屡迁,功以学成”,不管各种风格如何变化,经过苦练就能够形成。

他主张文学风格应当多样化: “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这里说的“摹体”,就是指学习多种风格。他把“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当作“文之司南”——文学创作的指南针来加以肯定。这说明刘勰对文学风格多样化的重视。

《定势》篇在论证作品的气势时,也曾精辟地分析过文学风格问题。它提出的 “熔范所拟,各有司匠”,和《体性》篇所说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在理论脉络上是互为联系的。它也曾强调过文学风格多样化:“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这里提出的作家要学习各种不同风格,作到“兼解以俱通”,和《体性》篇说的“摹体以定习”,在理论上是互相呼应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