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以和为贵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和”一向是我们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把握自然、社会、心理等方面运行轨迹的理论概括,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状态和精神境界。

以和为贵

“和”表达出和睦、和谐、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古人讲“天人合一”,即天人之“和”,指人应怀感恩之心对待自然,遵循宇宙规律,尊重与保护自然,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明晰“政通人和”之理,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孔子在论“和”时,提出以“亲仁善仁”为基础。《大学》曾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人们要重视修身养性,“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修德之后,才能成为有别于“小人”的君子,才可进入“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境界。《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指出“和为贵”的前提是要“以礼节之”,也就是说要做到制礼守礼,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天下归和”。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礼”,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别”,“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其二是“和”,“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关键要看它是否体现了美好道德和正义原则。

例如,古时的舜与人为善,德泽众生。亲贤人,远佞人;广开言路,倾听民众呼声而立诽谤之木(今演变为华表)。他曾耕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把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他人;带动河滨制陶的工匠精心制作,不粗制滥造;推行以和为贵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们弃恶从善。正因为他谦恭礼让、诚信仁德,使百姓都受到感化,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以致其“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开创了政治清明、千邦合和的太平盛世。

中和大本

古人有“中和”一词,《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的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是由内及外、由吾及彼、由人及物、由近及远的进路,强调的是由个人修己,终至天下太平。如果人人都能够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和完善人格修养,做到“文质彬彬”“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举止有节,行为有度,进退有矩,那么整个社会必将出现和谐、祥和的局面。

“致中和”讲的是适度、恰当、平衡与协调。《周易》中说:“保合大和,乃利贞。”意思是要阴阳合德,才能四时协调,万物生长,长治久安。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仇必和而解。”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努力做到使冲突化解、斗争解除、战争消弭,表达出和平的愿望。他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大意是说,人是天地所生,藐然介乎天地之中。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了人的身体,天地之间的主导便是人的天性。

和谐是一种规律,是万物都固有的规律,保持与否,关系着他的成长或变异;和谐是一种境界,不同的人之间,不同的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均衡,从而实现和谐统一,自然万物都以和谐为生、为美;和谐建立于道义的基础之上,是一种长久和永恒,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和而不同

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与人和睦相处。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这种单一性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

换句话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即说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与人争胜,合群而不结党。君子守着正道,修养心性,懂得中庸平和之道,当然心胸坦荡,能与人和睦相处,而不会结党营私;小人则与此相反。君子通达事理,有自己的见解和处世原则,故能泰然处世,能与大众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不会盲目苟同;小人不明事理,缺乏自己的见解和处世原则,容易人云亦云,结党营私,盲目附和,所以无法与大众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

例如,春秋时的齐景公听信梁丘据谄媚之言,对众臣说梁丘据和他最为和谐,晏子说:“臣不是这样看。梁丘据无端夸奖主公,你们之间只是‘同’,而不是‘和’。和谐就像做羹汤一般,用各种调料,经搅拌糅合使味道适中,淡则加料,浓则加水,如此方能食之味佳。君臣之道也该如此,君主正确的,臣子应极力维护;君主不对的地方,臣子也应指出来,以正过失。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政事才没有失误。梁丘据为讨主公欢心,不问好坏,始终和主公保持一致,这是‘相同’,怎么是‘和谐’呢?这样对主公、对国家有什么益处呢?听他之言,如同在水里加水,谈不上什么味道。又好比琴瑟,只弹一个声音,没有人会去听它啊。”晏子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君臣应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自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故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体现的是冷静、明智和分析,不同流合污、众醉独醒、超然独立的状态,让人想到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不像隐士,他不管在哪里,都能本着中庸平和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展现的是堂堂正正、宽宏大度的风范。“同而不和”反映的是无法包容、心胸狭窄。愈是无法包容的人,愈难与人和平共处,愈是要求别人必须与他一致,否则他就要结党斗争。其实黑帮、乱党、恶势力都是以一些共同特征,透过认同、严格控制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他利己之鬼胎,故同而不和,压抑不同意见,排斥异己。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道德原则的人称之为“乡愿”,“乡愿,德之贼也”,指出小人、伪君子定然是为众人所唾弃的。他讲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道德标准为依据”。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妥协的。

当今社会,有人常把“好好先生”看成和事佬,随大流,中间派,不太好,也不坏。细想下去就是不坚持原则的人和事,但口头上又很圆滑,我们认为总比直接做坏事的强一些,也就习以为常,见惯不惊,麻木了。其实“好好先生”连一般人的道德标准都不如。嘴上说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与人相处非常圆滑。这种人你要批评他又找不到好的理由,问题更严重的是,那些“好好先生”到处讨好、奉承他人,所作所为迎合时尚,屈从风俗(同乎流俗,合乎世污),这些人往往还很受欢迎,表面上忠实,实际上自私自利,不讲原则。

和以强国

国家要强盛,至关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领导集团的人们必须紧密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合力奋斗。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高位重,对此心中很是不服,他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高论荣。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这太过分了。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中,他深受感动,遂脱去上衣,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是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大人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从此两位国家重臣相互尊敬,和睦相处,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使赵国强盛一时,这一将相和的故事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典范。

和以兴家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可见和睦、和谐首先要从家庭做起。因为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或细胞,如果家庭祥和稳定,不仅可以使家庭兴旺发达,家庭成员幸福安康,也会促进社会的稳定、文明、发展。

有一对夫妻常常吵架,看着别人家和乐,他们也很羡慕。有一天,爱吵架的妻子去请教邻居,邻居对她说,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爱吵架的妻子不知所以,对方看她没听懂,就对她说,比如在我们家,刚好我给我先生倒杯茶,放在桌上,我先生走过去不小心把茶杯撞倒了。他马上会说:“对不起,对不起,把你的好意给搞砸了。”我也会对先生讲:“先生,是我没把茶放好,是我不对。”彼此都是先想到自己不对,在那里抢着认错,抢着擦桌子,不但没有发生争吵,反而更加亲和。

修身才能齐家。修身要从哪里做起?要从改掉自己的缺点开始,如果多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足,多发现对方的长处,相处起来就会和谐。如果自己很傲慢,把自己看得一贯正确,把对方看得一无是处,对方肯定会有抵触情绪,这个家就齐不了。所以,只有对家庭成员怀着深深的爱,在出现矛盾或分歧的时候,自己首先反省自己,检讨自己,多多原谅对方,理解对方,“各自责,天清地宁”,家庭才会温馨、和谐、幸福。

千百年来,“和为贵”“与人为善”“仁者爱人”等观念,都渗透于历史上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原则。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顺应历史潮流,中国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必须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尊重人性并建立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关爱,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才能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