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戏剧文化·元杂剧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华传统文化·戏剧文化·元杂剧

元代在北方流行的戏剧。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完全成熟的戏曲形式。其体制为:剧本由唱曲、道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一般一本四折,有时加一楔子,一折使用同一宫调组成的一套曲子;脚色有正旦、贴旦、正末、冲末、净等;一人主唱,从头唱至尾;戏的末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概括戏的内容。元杂剧分前后两个发展时期。元初至元成宗大德年间为元杂剧前期,活动中心为大都(今北京),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康进之、高文秀、纪君祥等,著名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梧桐雨》《墙头马上》《西厢记》《汉宫秋》《李逵负荆》《双献功》《赵氏孤儿》等,他们以这些作品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反映元代被压迫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了元代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元成宗大德年间至元末,是元杂剧的后期,活动中心为杭州,著名作家有郑德辉、乔吉。后期杂剧多写才子佳人、孝夫节妇、忠臣义士、山林隐逸、神仙道化,后期的作家和作品大都平庸。元杂剧剧本今存156种,收在《元曲选》《元曲选外编》中。一些元杂剧作品于18世纪被译成外文,流传于西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