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克己
君子是我们的祖先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仅要有崇高的品德,还要养成良好的气质。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都是指君子任重而道远,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浩然正气,始终坚守道义,不随物流,不为境转,顺逆一如。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多次提到“君子”,对其道德内涵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阐释,提出要达到君子的标准,必须做到“克己”。
“克己”是指培养节制自己的能力。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把“克己”作为极其重要的道德修养内容。“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人们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以礼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社会仁道得以弘扬。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人克己修德,德是人的立世之本。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学生樊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颜回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如果你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克己复礼”,只有能真正节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怀面对世事,才能够达到爱他人、爱生命、爱天地万物,而成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的仁爱。
《大学》的首条要求是人修明其德,而且是先修己德,再由自己的修德理性推及于人,“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老百姓),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的经世济民学说和修身传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成为社会所维系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社会道德维持在较高水准。
《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尚美好的品德。”孔子提出了“以德配天”,要遵循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的道德原则,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宽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倡导人们修成君子以至成贤成圣。孔子还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德治与仁政也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修身是方式,立德是目的。立德修身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那么,“克己”的内涵是什么,是简单地克制、压抑自己的欲望吗?当然不是,简而言之,包括自我反省、自谦和宽人。
君子自省
孔子认为君子应通过修身完善自我修养,能够不断反省自己,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仁德的追求中锲而不舍,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说,君子哪儿做得不对,会从自己内心去查找原因,要求自己做好,从而修正自己;小人则是向外去查找原因,要求别人做好。遇到问题找自己的原因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反省自己,从思想意识、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审视自己是否遵从道义原则。孟子说:“如果关爱别人,可是别人却不肯亲近,那首先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如果劝谏别人,可是没有成功,那就要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够不够?如果有礼貌的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就要反问自己,自己的真诚够不够?当行动未得到预期效果时,不要埋怨别人,首先应当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认真复习了?”自省是理性的智慧,是自己真正主宰自己。君子要通过时时内省不疚,逐步完善修养以成就高尚德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明德行,以达至善。
孟子提出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且天心与人心相通,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善良天性和品德,如果能够保持德行和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那么“人皆可为尧舜”。这里孟子指出做人应有的四种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四端”正是仁、义、理、智“四德”的基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都应具有的善德渊源,也是人性的价值所在。君子要“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即修身是知天、敬天,达到崇高境界、具有博大仁爱胸怀的必由之路。孟子提出了内向修养理论,而不是向外找,要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讲原则、讲正气,就能做到“充实而有光辉”,感化别人一道行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孔子说君子能“内省不疚”。小人有错总要推诸他人或文过饰非,无法面对自己的缺失。君子则不同,过而能改,方能提升自己。一次,宋国遇到了水灾,鲁国派使者前往慰问,宋国国君回应说:“寡人不仁,因为斋戒不够诚实,徭役扰乱了百姓的生活,所以上天降下此灾,又给贵国国君增加了忧虑,以致劳烦先生前来。”孔子知道后说:“看来,宋国大概会很有希望的。”学生们问为什么,孔子说:“当初桀、纣有过错却不承认,很快就灭亡了。商汤、周文王知道承认自己的过错,很快就兴盛起来了。过而能改,君子之道,善莫大焉。”宋国后来果然成为国富民强的国家。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说,多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躬自省)而少责备别人,就能远离怨恨了。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心性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事,就不会一味地推卸责任、苛求别人、文过饰非,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自然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得到谅解和赞誉。
在很久很久以前,因为有许多猛兽出没在人们生活的环境周围,因此大家就组成部落,共同防卫,没想到,赶走野兽,洪水却又淹没了人们住的草屋,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一个聪明的人叫大禹,他使用疏通的方法,经历了十三年,才逐步将遍地大水化为江河,百姓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大禹治水成功,百姓们都高兴极了,因为他们又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了,许多诸侯认为他是明君,于是前来归顺。只有诸侯中的“有扈氏”因故起兵叛变,于是大禹便派他的儿子伯启去制服他。两方大军在“甘”这个地方打了起来,伯启的部队大败而逃。
跟在伯启身边的将领们要求伯启稍做整顿后再出兵还击。伯启摆摆手说,不用再战了。将领们都觉得奇怪,伯启为什么说不用再战了呢?伯启顿了顿,说:“有扈氏扰乱老百姓的生活,我才奉命来围剿他。大家想一想,我的地盘不比他小,率领的部队也是最精良的,结果我却不能完成任务。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我没有以身作则带领属下,管教部属的方法也不如他。所以,如果我要让老百姓恢复安居乐业的生活,我必须先纠正自己的错误。”
此后,伯启认真要求自己,与普通兵士一同作息,天还未亮,就起来操练,生活变得简单有规律,并选用有品德和才能的人来商讨国家大事。“有扈氏”从其他诸侯那里知道了伯启的改变,不但不敢举兵来犯,反而带兵前来归顺了。
发生冲突矛盾、出现麻烦事,为何要找自己的原因、修正自己呢?其实冷静地想想:真有心要提升自我的话,从千变万化的人情世故中,抓住不如意事发生的瞬间,去领悟因果关系,不也是绝佳的、难得的机会吗?就算不是我们的错,养成“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这样的习惯也是对自我负责的态度。
但绝大部分的不如意事,都有自己的原因在里面,更多的是表面意识不到的深层原因,如果没有深入查找自身原因,怎能发现不足、修正自己呢?自己的身体、精神难道不是个小世界吗?难道不是归自己管着的吗?那么自己遇到不如意事必有原因,怎能说与自己无关呢?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不足,支配着偏差的言行,造成不好的结果,这其中的因果报应,就是自己修养的不足造成了不如意事。小人欠缺查找自己的修养,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当然就会盯着别人的不足,一味地要求别人了。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动念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会放纵个人的欲望,就会因迷失自己而堕落。因此,先贤们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迷失的善良本性。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因素,抑恶扬善就要严于律己,绝不能随波逐流。通过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归的。因此,君子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唤醒人们找回良知本性,使他们回到正道上来。立德修身的要求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谦虚忍让,因此,要倡导多读圣贤书,修去个人私欲和一切不正的因素。儒家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更高人生价值,目的是兼济天下,经国治世,造福于民。
历史上的贤德之士都是修身自省的典范。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都是古代圣人,他们都是经过严格修身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时他们的道德践行又建树了“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功业,使民风淳厚,人心向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始终重视修身,最后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见到有人做得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他强调有过必改,主张“过则勿惮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他本人非常欢迎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并认真改正,“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看到颜回“不迁怒,不贰过”,非常赞赏这种闻过则喜、知过必改的可贵品质。扎实的修身基础,正是孔子及其学生们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矢志不渝的实践和弘扬道义的原因所在。
君子学人
君子又被称为“谦谦君子”,传统文化中,谦虚好学自古以来都作为君子的美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认为身边的人,必定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也就是说当看到别人的优点、良好的品德行为时,要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也要向内找找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或类似的行为,若有则改之。他认为君子随时随地都用心观察别人的言行,以求进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古今知识分子极力赞赏的座右铭之一,对于我们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增长知识,都是有指导作用的。中国历代先贤大家都是谦虚好学的。
清初一代鸿儒顾炎武,学者尊称其“亭林先生”。他曾经说道:“学究天人,确乎不拔,我不如王锡阐。读书为己,探赜洞微,我不如杨雪臣。独精三礼,卓然经史,我不如张尔岐。萧然物外,自得天机,我不如傅山。艰苦力学,无师而成,我不如李容。险阻备尝,与时屈伸,我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群书之府,我不如吴任臣。文章尔雅,宅心仁厚,我不如朱彝尊。好学不倦,笃于朋友,我不如王宏撰。精心六书,信而好古,我不如张弨。”
杭世骏,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诗人,字大宗,学识渊博,被授编修。他也自谦道:“我经学不如吴东壁,史学不如全谢山,诗学不如厉樊榭。”
一个自谦自省、慕友师范的人,何愁学业德行不日新又新呢?这些名儒大哲能够成就斐然,也就得益于这谦虚好学的美德吧!这令那些凭一点成就便骄躁不可一世,只知看别人不如自己的人真是汗颜。
君子宽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孔子倡导忠恕的道德原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里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
人己关系如何摆正?平和的状态如何可得?忠恕是与人沟通交往不错的原则。认同真诚、善良、宽容等纯真本性的一面,明白那才是真正的自己,愿意尽心守护忠于本性(忠);纯真本性才是人真正的自己,以这样的原则善待别人,受到别人不公平的对待,也能以这样的原则忠告善导、宽容谅解别人,没有生出不合于纯真本性的怨恨、委屈、不平、报复等种种心态,没有和对方一样对待、一般见识,只是希望对方也能舍弃后天形成的种种不纯,明白纯真本性(恕)。道德、天地、忠恕似乎有所对应,忠恕大致指出合理对待天道、他人的方式。恕的另一层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自己管好自己,避免言行结怨。
东汉时颖川太守寇恂是一个很懂得顾全大局而又非常聪明的人。有一次,大臣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小军官在颖川杀了人。寇恂派人把那个军官抓起来,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在汝南郡听到这件事,气得大骂,认为这是寇恂故意扫他的面子。不久,贾复要回洛阳,快到颖川时,对左右的人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亲手杀了他!”
寇恂知道贾复不会放过自己,决定躲开,不与贾复见面。他手下的一个武官对他说:“您怕贾复吗?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动手,我就不客气!”
寇恂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吗?蔺相如那么有勇有谋,连秦王都怕他,可廉颇为难他时,他却让着廉颇。为什么呢?他是为国家着想啊!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难道做不到吗?”
可是,贾复是京城来的大臣,他从颖川路过,太守避开不见也不行。寇恂便吩咐人备下丰盛的酒饭,等贾复和他的随从们来了,寇恂手下的官员们就热情地迎上前去,献上好酒好饭。等他们吃饱了,寇恂突然赶来,表示欢迎,然后推说有事,就匆忙离去了。贾复急忙叫人去追,但手下一个个喝得醉醺醺地,只好眼看着寇恂走远了。
寇恂不计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清醒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怨恨,不与他人去争长论短,而是机智避退。寇恂不争、不斗并不是他软弱无能,而是一个心胸博大、忠直之人的过人之处。如若不忍,与贾复刀枪相向,只能仇更深、怨更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退一步却海阔天空,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恕的内涵很深,层面很广,是心性提高的途径,值得用一生去实践领会。人与人之间冤怨难解,冤冤相报,就是因为人不明道理,不识善良的本性,没有本着忠恕原则待人,人己关系才无法摆正,而有纠缠、孽缘、矛盾。争斗、妒忌非人的本性,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忠恕待人,必定会否定争斗、妒忌,知道那是人后天形成的种种不纯,是应该去掉的东西,就算遭受打击,也能忍耐自重,宽恕他人,那么渐渐地也就能远离争斗、妒忌,消除造成人己关系紧张的私心杂念,这时海阔天空也就体现了忠恕升华的境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迁怒、不积怨,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体现了公正无私、与邻为善的宽阔胸怀。试想如果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不能得到,是不是很痛苦?你能不能希望他人得到这种东西,而不像你这样痛苦?自己已好,希望他人更好;自己不幸,希望他人有幸;自己已败,希望他人成功,这是中国传统道德中要求人们养成的崇高心性。有了这种心性,你就不会为自己的暂时失败和不幸而苦恼,你也就会为他人的成功和幸运而高兴,成为一个进退如一、乐观向上、亲邻善友的人。
一个人想提高道德修养,须有很好的忍的功夫,如果能配合勤于自省和学习道理,那会更好。说说自己对于恕的理解,也自省近日有没有做到恕?什么事忍不住?分析一下原因,并设法提高自己对恕的认识。
君子“克己”的目的在于修身养德,“行义以达其道”。通过“克己”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传播道义,德化民众,济世安民。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修养自己的德行,善待他人,使自己能够严肃、庄重、恭敬地去做事;使天下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安宁和太平,这在《大学》中被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克己修身,净化心灵,与道相合,与德相应。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胸怀坦荡,与人为善,才能够承担起维护真理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