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西医学的汇通(清代道光年间—建国前1821—1949)·陆渊雷的中医科学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医学·中西医学的汇通(清代道光年间—建国前 1821—1949)·陆渊雷的中医科学化

陆渊雷(1894—1955)著有《伤寒论今释》等。他的中医科学化思想主要是:

(1)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效:陆氏认为中医有确实的疗效,应当“用科学以研求其实效。解释其已知者,进而发明其未知者……然后国医之特长可以公布于世界医学界,而世界医学界可以得此而有长足之进步”。由此可见,他的主张是使中医学得到广泛理解,从科学角度来证明中医是科学,从而使中医学走向世界。

陆氏提出研究中医实效,不是单拿中药来进行化学分析或动物实验,必须要从“证”的角度结合药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中医的学理。他的主张,已经从近数十年的中医药研究中得到证实。因为单纯从中药中提取某成分来研究中医,在国内外都未获得成功,目前中医药研究的趋势,正朝着陆氏主张的以证为基础,再结合药来研究的方向发展。

(2)只有中医,才能沟通中西医:陆氏认为要想沟通中西医学,首先要同时学习中、西医学。中医书带有文学色彩,西医书是科学内容。西医学习中医书较费力,中医学习西医的科学书籍却能办到。所以沟通中西医的工作,只能由中医来做。这种说法可能欠妥,但是他的这种依靠中医自己来发展中医学的观点却属可取。因为从科学发展史来看,一门科学的发展,与其它相关学科会有一定联系,其它学科对它的发展可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归根到底,一门学科的发展,还是要靠自己。陆氏对待中、西医的态度,除了上述的只有中医才能沟通中西医之外,一般较为客观公正。他反对那些要消灭中医的少数西医,称他们为奴隶派西医,同时赞扬那些尊重中医、研究中医的西医学家。他说:“医学的本身,原不必分什么中西。医界人物,却要淘汰一下。中医界里死守五行运气,滥充教授,贻误青年的人物,和西医界里的奴隶派,一律在应当淘汰之列。”他的这种抛弃门户之见,反对盲目崇洋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反对保守,主张革新的观点,对于团结中西医,发展中医学,进行中西医沟通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西医汇通的问题,涉及到中医学的存在价值与发展前途。具体来说,富于东方文化特色及中华民族特点的中医学在西医学于中国形成独立医学体系之后有无存在的必要? 如何比较中医学及西医学的价值?两者能否汇通?中医学应当如何发展?面对这个关系到中医学的兴衰存亡,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甚至世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从清代后期到建国之前,一直是我国医学界争论的热点。建国之后,中西医结合被我国政府确定为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这一争论方告平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学,制订有关方针政策。中医药事业与我国其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取得了重大成就。1950年,政府制订了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1955年,成立中医研究院,并同时举办了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1956年,在北京等地建立中医学院。1959年,中医药科技工作列入我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1986年,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继而在1988年扩建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政策的指引下,中医药事业已成为我国医药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中医药研究累计获得国家及部级科研成果四百项以上。其中,有医史文献研究,有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诊法、辨证论治的研究,有针灸、针刺麻醉、气功、按摩等各种治疗手段的研究,有扶正培本、活血化瘀等治法的研究,有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肝炎等感染性疾病、急腹症、骨科疾病、艾滋病等的研究,有老中医及民族医经验的研究,有民间传统疗法的发掘整理,有中草药的栽培、引种、繁殖、加工、炮制、剂型改革、质量控制和中药药理研究等等。研究范围逐步扩大,成果数量逐年增多,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学术内容,提高了防治疾病的能力,扩大了医疗保健的领域,其中如青蒿素、针刺麻醉等受到了国际的重视,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的中医热及针灸热。中医药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