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十五)儒禅之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十五)儒禅之辨

唐代惠能创立禅宗南宗,完成了印度佛教向中国式佛教的改造,这一改造使它与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与思维方式有了接合的可能。这时的儒、释两家互相渗透、互相靠拢,因而在思想体系上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至宋代则产生了以儒学为主,兼融释、老的理学。全祖望说:“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鲒埼亭文集外编》)理学家多有习禅的历史,但出于儒家卫道的立场,却又多是辟禅的健将。理学家中相互论争,有指对方为禅学者,有被指为禅而辩其非禅者,有虽称辟禅而实染于禅而不自知者。本来,在唐代以前,儒、释的界分是很清楚的,自从唐宋的士大夫援禅入儒,借儒谈禅之后,儒、禅的界分越来越模糊。

如果从禅宗史与理学史发展的宏观视野对儒禅之辨问题作一整体考察,我们会发现:宋以后的儒者由于各自的哲学主张不同,观察禅学的角度及对禅学的理解也有差别,因而反映在儒禅之辨上,所提出的区分标准也不一样。大致说来,程朱、陆王两派在儒、禅之辨问题上是在以下两个层面上展开的:第一、心性层面上;第二、社会伦理层面上。程朱派学者重视第一层面;陆王派学者重视第二层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