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学·水利的起源和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公元前二十二世纪至秦汉时期)——传统水利学奠定基础·水利事业的全面开创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水利学·水利的起源和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公元前二十二世纪至秦汉时期)——传统水利学奠定基础·水利事业的全面开创

临水而居是人类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的兴起,对水源的依赖就更密切。但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水灾害的威胁,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而产生并愈加严重。防洪治河作为水利的主要组成,首先为人类的生存而确立。

1.防洪治河工程起源与成就

约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历史已经进入了原始公社末期,农业进入了锄耕阶段,在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生产和生活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止洪水的危害。相传当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灾害。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这时禹继其父鲧治水,他一改鲧堙堵治水的方法,疏导分流洪水,将黄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为九”,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奴隶制国家的形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那是适应当时人口不多、居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了,不能再任黄河在广袤的平原上往返大幅度摆动了,筑堤防洪应运而生。堤防自然是防洪的有效手段,然而大量的泥沙堆积在下游河床里,也不断抬高河床,恶化防洪条件。自汉武帝开始,黄河下游频繁决溢。至西汉末年,由朝廷倡导开展了关于治河理论的争论,治河方略林林总总,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疏导、筑堤、改道、水力刷沙、滞洪等法。值得注意的是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他认为完全靠堤防约束洪水的作法是下策; 将防洪与灌溉、航运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理是中策;治河上策是留足洪水需要的空间,有计划的避开洪水泛滥区去安置生产和生活。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实行的非工程防洪措施理论,也包含着躲避洪水的措施在内。这种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努力谋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认识,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多种形式的大型灌区兴建

这一时期大型灌溉工程建设形成高潮。这是兴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很多,如无坝引水的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有坝引水的工程漳水十二渠,蓄水工程芍陂等。

在今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今泾惠渠的前身) 都是秦统一六国前为了增加统一战争的战略物质储备而兴建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是岷江上的引水工程,至今已成功地运行了二千二百五十年,灌溉面积也增加到一千零八十六万亩。它是无坝取水枢纽,渠首主要依靠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控制引水。具有灌溉、防洪、放木等多种效益,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在世界上如此规模又有数千年历史的水利工程,恐无出其右者。晚于都江堰十年,公元前246年在秦国又兴建了郑国渠,郑国渠在泾水上,最初是无坝取水,后因河床不断下切,引水口逐渐上移,至民国年间,由李仪祉先生主持,改为有坝取水,即今之泾惠渠。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称:“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见水利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运河和水运的开创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与中原诸侯争霸,开通了著名的邗沟。邗沟自扬州北上,借助天然水道,直抵淮阴,首次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此外还有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鸿沟,和沟通长江支流湘江与珠江水系漓江的灵渠。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9年,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大业和促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