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理学诸派·濂溪学派
以周敦颐(1016—1073)为代表的学派,又称濂学。濂学是北宋理学首立之学派,周敦颐历来被尊为理学的奠基人。他在继承《易传》、《中庸》等儒家经典的同时,糅合佛、道一些观点,在北宋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世界观。在短短的二百余字的《太极图说》中,提出了无极、太极、理气、阴阳、动静、刚柔、有无、性命、形神、仁义、善恶、人极、诚、理欲等一系列为理学讨论数百年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周敦颐的“太极”《图》及《说》,是理学始创经典,言简意赅,录之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 (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 (自注: 无欲故静) 立人极焉。
故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 鬼神合其吉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图
下面对“太极”《图》和《说》作点通俗说明:第一圈指“无极”,第二圈是“太极”,从第一圈到第二圈即“无极而太极”。“无极”出自 《老子》,原意是指无形无象的原始状态,它超越时间空间存在而又为万物最高的本原。“太极” 出自儒家经典之一的《易·系辞上》,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统一体。无极而太极,一般解释为从无到有(也有解释“无极”是形容“太极”,“无极”即“太极”)。第二圈太极外一轮左白半轮,表示“太极动而阳”,右黑半轮表示“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第二轮黑白相错,表示“静极复动”。第三轮白黑相错,表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中间一小圆体现“无极之真”。下端尖形体形第二圈“阳动”、“阴静”与第三圈“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相联系,从而分阴分阳而生五行,五行又相生。五行与最下端一小圆相联系,此小圆即“二五之精”,它们与“无极之真”“妙合而凝”,即至第四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有了人类。第五圈表示“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
根据《太极图说》和《通书》,周敦颐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主要点:
①宇宙生成论
从“太极”《图》及《说》可以看到,它论述了宇宙本体,世界生成和万物变化过程。太极是万物之本源,它动静而生阴阳,有阴阳而后有五行、人类和万物。但“太极本无极”,在太极之上还有一无极,太极由之而来,它是宇宙的最后本源。(有解“太极本无极”之“本”为“本即”,也有解释为“本自”,二义均通而有别,本文从后者)无极既是无形无象,又超越万物而存在,它实为非物质性之体,即认世界本原为精神实体。
周敦颐的唯心论还表现在动静观上。他认为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与静止,又把动静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如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就有先有运动后有阳,先有静止后有阴之嫌(还有另一种解释:太极本身就是物质性的阴阳,则动静不脱离物质)。又把动静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在《通书·动静》中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这里实认为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不统一的,动即绝对的动而无静,静即绝对的静而不含动,动静互不联系,互不相通。精神的动静则动而有静,静而有动,动静统一,互相渗透。后一观点虽然正确,但却是超越了物质的动静,前提就错误。
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思想: 其一,《太极图》及《说》是一简明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包含近似宇宙衍化观点,这在中国古代还是第一次提出,它既是古代天文科学成就的概括,又包含一些深邃的思想和猜测,对后世天文科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二,动静观虽有一些形而上学的割裂,但它肯定动静是太极自身的动静,非自外力推动,排除了有最高主宰意志的存在,对理学中无神论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其三,提出了具有唯物倾向的形神观,说“形既生矣,神发知矣”,肯定形神不离,有形而后有神,精神依赖形体而存在。这是对范缜“形质神用”的发挥,对理学神灭论有着一定的影响;其四,提出了一与万的关系。《太极图说》“阴阳一太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通书·理性命》:“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是一,一实万分。”这无疑肯定世界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后来理学家发挥的 “理一分殊”的命题。
②“立人极”道德思想和修养方法
“立人极”就是建立做人的最高标准。周敦颐的“人极”思想,以他的宇宙观为基础,融自然、社会和人生为一体。他认为万物皆禀受二气五行而生,而它们各是一物,此物所以非彼物,是由于“万一各正,小大有定”(《通书·理性命》),有大小程度不同而产生分别。禀受二气五行而生不仅对万物有普遍性,人类也不例外,但人类是万物之中最灵者,缘由“得其秀”,此“秀”就是“无极之真”和“二五之精”既然惟人“得其秀而最灵”,就与木石禽兽有本质之别,有资格攀登圣贤,建立做人的最高标准就是通往圣贤境地之目标。
达到做人最高标准是道德水平,道德最高标志在 《太极图说》 中是 “人极”,与 《通书》 中的“诚”是同一意思。周敦颐怎样论“诚”呢?“圣,诚而已矣”(《通书·诚下》)。圣与诚是同义语,诚即圣。“诚者,圣人之本”(《通书·诚上》)。其所以是圣人之本性,就在于“诚”的根源,在那万物资始的“乾元”。“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也”(《通书·诚上》)。“诚”所以纯粹至善,是由于它只包含着道德内容。“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诚又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和一切德行的根源。
怎样达到“人极”?这就靠进行道德修养了。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由“圣人定之中正仁义而主静”。周敦颐认为“性者,刚柔善恶”兼有,关键在一“中”字。掌握了 “中”就能 “动而正”而合道,“用而和”而合德(《通书·慎动》),才能存善远恶。要做到动、用中和,又要防止 “欲动情胜,利害相攻”(《通书·刑》),这就靠一“静”字。他对“静”作了注解,就是“无欲”,做到无欲才能“静虚动直”,也就达到了 “诚”。
周敦颐“立人极”的道德思想和修养论,对后世为巩固封建制度和束缚人性的理学的伦理观、理欲观等方面起过很大的影响。他的道德思想立足于人得天地之秀而为万物之灵,这一点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是可贵的。有利于“德”建立在“智”上,道德与理智结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