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学·沈括著作的研究·版本沿革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沈(括)学·沈括著作的研究·版本沿革

根据《新校正梦溪笔谈》的校点说明,《梦溪笔谈》的最初刊本,我们已不能见到。最早一版的《梦溪笔谈》有种种理由可以相信是分成三十卷的,和现行的二十六卷本的分卷有所不同,可能条数也比今本多些,这是从南宋初年江少虞编的 《皇朝事实类苑》以及其他书籍里征引了一些今本所无的笔谈逸文而推知的。但是二十六卷本的《梦溪笔谈》,在北宋末年,至迟到南宋初年已经流行了。晁公武的昭德先生 《郡斋读书志》撰成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他所著录的《梦溪笔谈》,就是二十六卷,十七目,和现行的本子一样。现存最早刻本的《梦溪笔谈》,号称南宋乾道二年(1166)扬州州学刊本。实际上这是明代复刻乾道二年的本子,一切款式和宋本相同,不妨视为乾道二年刻本的副本。

沈括撰成《梦溪笔谈》以后,又写了些补稿,经他自己或后人编成《补笔谈》。在北宋人的著作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引用《补笔谈》。南宋人和元人著作中,已有引用的,但颇少见,大约当时传播还不广。当时流传的《补笔谈》,在传抄本而外,是否有刻本,也缺乏资料证明。现在我们所见的最早的《补笔谈》刻本,是明万历间华亭陈继儒和秀水沈德先所刻的汇秘笈本 (汇秘笈是宝颜堂秘笈中最后刻的一部分),这个本子分上、下二卷。它编排的形式,是注明了那些条是〔补第几卷〕,即补《梦溪笔谈》某卷,从第二卷补起一直补到第三十卷“药议”为止。这就是我们认为《梦溪笔谈》的最早刻本为三十卷的理由之一。

明会稽商浚在万历三十年(1602)刻成了稗海。稗海的初印本,共收书五十二种,其中只有《梦溪笔谈》,而没有《补》、《续》二种,后印的本子才增刻了《补》、《续》。稗海本的《补笔谈》只作一卷,编排的形式和汇秘笈本相同。相信稗海本实从汇秘笈本出。

《续笔谈》传世的第一个刻本,现存的材料说明是稗海本。但不是稗海的初印本,而是次印时与《补笔谈》一同刻的。

明崇祯四年 (1631) 嘉定马元调取乾道二年本《梦溪笔谈》重刊,又据稗海本附益了 《补》和《续》,他把《补笔谈》重新改编,因为他觉得《补笔谈》的标注是对三十卷本的《梦溪笔谈》而言的,现行的《笔谈》既是二十六卷本,这种编排法便显得不妥,故动手将它按照《笔谈》所分的类目,为之归纳,使与《笔谈》一致;又把它分成了三卷,既不同于汇秘笈本之二卷,也不同于稗海本之一卷,这又是我们现在所有的形式的由来。

清光绪三十年(1906)番禺陶福详又用马元调刻本重刊,校正了一些脱误,并附校字记一卷,是《梦溪笔谈》全书现行的较为完善的本子。

关于版本最初为二十六卷与三十卷的问题,李裕民则认为二十六卷本为初稿,其后增订为三十卷,后来又作《补笔谈》,《梦溪笔谈》始作于元丰六年、元祐元年至二年,至迟到初迁润州梦溪时已成书,是为二十六卷本。元祐五年至七年间再加增修,成三十卷。元祐七年至八年,作《补笔谈》,补三十卷本之不足。《笔谈》的最早刻本,可能是元祐二年(或稍早) 邹浩在扬州所刻。刊刻后,销路极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