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艺术·儒学与中国建筑·美仑美奂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儒学与中国艺术·儒学与中国建筑·美仑美奂

作为艺术的建筑,居住实用、教化实用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审美基质。在用线条与色彩组成的空间造型中,让人体味到完美的建筑形象所不可更替的审美感受。艺术的尽善尽美原则同样适用于建筑。

线条。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在于以线纹来组成形象,绘画、戏曲、舞蹈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形成了内在精神的统一性。

就具体的形态而言,建筑也是通过线的连接、组合而完成的。因而,与其它艺术门类相通,建筑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线条的艺术特征。建筑主体的直线、斜线,顶部的曲线、弧线,以及这些线条所凝固而成的几何立体组合,诗一样富于灵感,乐一样富于韵律,舞一样富于造型,使建筑成了一种艺术的综合体。

线条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变换使用,体现了空间意识的较早觉醒。人们把对世界的看法、对生命的认识、对美的感知,用只有人才具备的创造力,融进了线条交错组合的建筑中,于是才有了“美哉室”的感叹。

线条使建筑产生了节奏感,那规模巨大、平面展开而又有机相连的线条运作,抑扬顿挫,勾连呼应;线条使建筑也具有了流动美,或迂回曲折,或绵延有致。由此而产生了建筑的风格及建筑风格的思想体现。

装饰。在建筑的主体之上加以装饰,如人之衣饰,是不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所谓“飞檐斗拱”之类的讲究,说的就是装饰的重要性。建筑装饰具体内容繁多,与雕刻、绘画工艺联系密切,表达一定的含义。比如屋顶的龙、凤、麒麟、龟、饕餮、螭虬等兽的造型,标志着对王权的保护;檐画记录历史、描绘现实,渲染和谐安泰的氛围;带有福、寿、禄内容或格言之类的文字装饰,蕴涵着道德伦理的精神,表达对完美、幸福人生的渴望。

北京故宫

装饰不仅在建筑主体最醒目的部位,房脊、柱头、窗棱、门环等等也尽显用意,将政治的、实用的、审美的内含赋予其中,辅助建筑整体精神的体现。

色彩。中国的建筑是色彩建筑,较之西方传统建筑,色彩为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着不可替代的魅力。色彩的不同,即表达着不同的含义,色彩的不同搭配,即不同含意的组合。一般地,几种主要色彩大致有这样的内含:青—永久、平和; 红—幸福、喜庆; 黄—权力、富贵;白—悲哀、平和;黑—破坏……。

色彩用以涵盖天地万物的阴阳五行有着内在的联系,色彩配以五行为五色。木火土金水与青红黄白黑分别呼应,恰如东南中西北的概念,体现着以帝王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可见色彩之于意识形态、之于生活细节的重要性。

红是大面积使用得最为频繁的颜色,应当是幸福祥和意念的一种写照。大片醒目的皇城红墙,张扬着浓重的现实情绪。用金银来加强色彩的效果,也是一种手段。泥金、描金、洒金的工艺装饰手法,使金碧辉煌的形式美中体现出充分享乐生活的意趣。

各种色彩有机地配合使用,从而使建筑具有了整体的色彩效果。传统宫廷建筑的色彩整体感就非常强,金黄耀眼的琉璃瓦与蓝天相映,屋檐下衬以蓝绿色为主的彩画,下边是红墙朱户,白石栏杆与石基,产生了强烈明快的色彩效果。

构思。李渔把创作喻做“工师之建宅”,我们不妨反其道而用之,即建筑之创意正如文章的构思。“何处建厅、何处开户”之类的设计思想,就象要将文章做得漂亮一样,建筑也应当具备艺术审美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

古代建筑集民族意识形态、审美心理结构、多种艺术门类的特征于一体,无论是建筑内部结构、建筑群落、城市布局,还是亭台水榭、雅园趣景,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艺术产物。

古都北京城,特别是城中宫廷建筑的设计与营建,体现了明清建筑的最高水平。它们通过平面布局与立体造型,并结合雕塑、彩画、装饰等多种因素,将政治的、宫廷生活的实用需要与包含着哲学思想的建筑主题巧妙和谐地融为一体,其构思体系可谓缜密而完整。又如天坛祈年殿,矗立在三层高大的圆形白石台基上,大殿平面作圆形,三重檐逐层向上收缩,深蓝琉璃瓦金顶,红柱彩画,造型稳定,色彩绚丽,整个构思体现了坛庙所具有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特点,达到了艺术审美的极高境界。

园林的儒雅风范,园林的音乐化、情绪化,同样能显示建筑构思的妙笔生花。封建后期兴起的园林建筑,虽然打破了宫殿建筑的均衡对称,但仍以构思完整、布局有机为特点。它运用各种方式与技巧,使得建筑群体与自然山水景色契合于一体,让居住的环境具有了更为开阔的整体美。而这一切又没有离开传统建筑平面铺展的实用的、入世的、面向生活的基本精神,从而仍然延续着自儒学建立以来建筑风格、建筑内含的人文线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