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为大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忍为大智

一般认为,“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更不好,这才会在社会上立足。结果相互仇视,不是伤害对方,就是远离对方,记恨于心,有碍于行,长此以往甚至伤神害体。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又是怎样对待这一问题的呢?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忍”字道出了先贤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对“忍”很重视。儒家的“克己”和“恕道”是忍;道家所提倡的功遂身退,戒奢以俭,“善利万物而不争”等也都包含着“忍”的内涵;佛教中讲修炼要圆满“六度万行”,这个“六度”中就包括忍辱。古文中的“忍”字是下面一个“心”,上面一个“刃”,本意为“能”,也有“坚韧”之意,意为待人要宽容、忍让,是传统文化中君子修身养德的重要内容。

忍辱修德

一般来说,人在矛盾中要能做到宽容大度,确实很难。就像北宋苏轼说过:“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一般人在遇到被误解或者被辱骂的时候,是很难咽下这口气的,往往愤然而起。

然而,苏东坡认为这种拔剑相斗不足为勇,最多只能是匹夫之勇。“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的意思是说真正勇敢的人,在突然面临侵犯时,总是镇定不惊。而且即使是遇到无端的侮辱,也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这是因为他的胸怀博大,修养深厚,志向高远。历史上胸怀宽广的人都是为人们所敬重和称道的。让我们先看一个“受污不辩,忍辱修德”的故事,领略一下先贤的智慧吧。

古时,常州魏廉访的父亲,乐善好施,精通医术。上门求医的人,不论贫富,他都尽心治疗,不图回报;对那些十分贫困的病人,反而赠钱送药;遇到远乡来城求医的人,一定先让喝点粥或吃些饼,然后才开始诊脉。他说:“这是因为走了远路,加上饥饿,血脉多有紊乱。我让他们先吃点东西,稍稍休息一下,脉才能安定下来。我哪里是想要行善积德,只是要用这种办法来显示我医术的神妙!”他行善救人所用的托辞,大多如此。

有一次魏老先生被请到一病人家中治病,病人枕头旁丢失了十两银子,他的儿子听了谗言,怀疑是先生拿了,但又不敢当面问。有人就教他拿一炷香去跪在先生门前。先生见了,奇怪地说:“这是为什么呀?”答说:“有桩疑难事,想问先生。怕老先生见怪,不敢说。”先生说:“你说吧,不责怪你!”病家的儿子才以实相告。先生把他请进密室,说:“确有此事,我是想暂时拿去以应急需,原打算明天复诊时如数偷偷还回去。今天既然你问起了,可以马上拿回去。请你千万不要向外人说!”

此前,大家都说先生一向谨慎高尚,不应该诬陷有道德的人,不相信先生会有这么肮脏的行为。等他们见到病人的儿子拿着银子出来时,人们都异口同声感叹说:“人心之不可知,竟到如此地步!”于是七嘴八舌诽谤议论之声四起。先生听到之后,神态自若,毫不在意。

时隔不久,病人痊愈。清理打扫床帐时,在褥垫下找到了银子,十分后悔地说:“东西并没有丢失,竟然陷害了一位德高的长者,这该怎么办!应该马上去先生家,当着众人面把钱还给他,不能再让他抱不白之冤!”

于是父子俩一道来到先生寓所,仍然手奉燃香跪在门前。先生见了,笑着说:“今天这样,又是为什么啊?”父子俩羞愧地说:“以前丢失的银子,现在找到了,我们错怪了长者,真是该死。今天来交还先生所给的银子。小子无知,任凭先生打骂!”先生笑着把他们扶起,说:“这有什么关系?不要放在心上!”

病人的儿子问先生:“那一天我谗言污罪长者,为什么先生甘受污名而不说明,使我今天羞惭得无地自容!今天既蒙先生宽怀,饶恕我们,是否能告诉我们,先生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先生笑着说:“你父亲与我是乡亲邻里,我素来知道他勤俭惜财。当时你父亲正在病中,如果听说丢了十两银子,病情一定会加重,甚至会一病不起。因此我宁愿受点儿委屈背上污名,使你父亲知道失物找到,痛戚之心得以转喜,病自然会好起来!”

听到这里,父子两人都双膝跪地,叩头不止,说:“感谢先生厚德,不顾自己名声被污而救活我的性命。愿来世做犬马以报大恩!”先生把父子二人请进家去,设酒款待,尽欢而散。

这一天,围观者人山人海,都说长者的作为,确是众人所猜测不透的。从此魏善人声名远扬,备受尊敬。

受污不辩,在众目睽睽之下蒙受不白之冤而神安意定,因为此时他心里想的是失主的病情,不惜自己名声扫地,背负盗贼的骂名,而希望对方病情有所缓解。当对方感恩戴德时,自己却谦逊有加,非但丝毫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还一再申明这只是做人的本分,理所应当这么做。

自古就有“德为福寿之本”“仁者寿”的说法。行善积德、一心为人的魏老先生因其积善之行而在八十大寿时,受到皇上诰封,他的孙子也因而得到福泽。

以德抱怨

富弼是宋朝时一个因为很有度量而受人敬重的名臣。他常训诫子弟说:“‘忍’能解决很多事情。如果能具备清廉、俭朴、善良等品德,再加上一个‘忍’字,那还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一个人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不但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同时也是这个人心性很高的表现。

因此,“忍”不仅仅是个人涵养问题,也是善解矛盾的方法。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矛盾中总是常常忍不住呢?

明朝时有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曾经有父子两人发生诉讼,去找王守仁来评断是非。王守仁只对他们说了几句话,父子两人就抱在一起痛哭着回去了。有人问王守仁,您对他们说了什么话,居然能令他们悔悟得如此之快。

王守仁说:“我说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儿子,瞽瞍是世间最慈祥的父亲。”

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舜帝,被称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始祖。他非常孝顺,二十岁时,他的孝行已传闻各地。舜的父亲叫瞽瞍,舜的生母早逝,后母阴毒狠辣,生的儿子叫象,也狂傲不肖。后母经常在瞽瞍面前说舜的坏话,所以三人多次想方设法要杀害舜,曾叫舜修理米仓,然后放火烧仓;还让舜去挖井,他们趁机把土石填到井里……可是舜每次都躲过了灾祸。虽然遭到这样的对待,舜却以德报怨,对父母依旧恭顺尽礼,丝毫没有不满和懈怠,与弟弟象相处仍旧友爱仁慈。

可是王守仁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解释道:“舜总是认为自己大不孝,所以能孝顺;瞽瞍常常自认为是最慈祥的父亲,所以不慈祥。瞽瞍总是想:舜是我从小养大的,现在为何不会讨我的欢心?却不知他已被后妻所蒙蔽,只认为自己很慈爱,所以更不能慈爱。舜只想着,父亲在我小时候是如何地疼爱我,现在不疼爱我,是因为我自己不能尽孝,总是考虑不能尽孝的地方,所以更加孝顺。最后瞽瞍悔悟,舜成了大孝子,瞽瞍也变成了慈父。”

其实我们待人处事也是这个道理。在遇到矛盾时,我们往往总是只去找对方的不是,却不能像舜这样,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找自己不足和做错的地方。如果这样,那么多大的矛盾都会被化解。这就是在矛盾中看自己,讲涵养,忍让,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所以说在对待矛盾时要向内看,检查己心己行。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说,君子哪儿做得不对,会从自己内心去查找原因,要求自己做好,从而修正自己;小人则是向外去查找原因,要求别人做好。反求诸己,向内找自己的不足。

当别人对我们不好时,每个人都要重视心性修养,培养宽容忍耐的美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娄师德,曾任武则天的宰相,他为官三十年,有容人的雅量,以仁厚宽恕闻名于世。有一次,娄师德和内史李昭德同行,因为身体肥胖走不快,李昭德停下来等了他好几次,他还是赶不上,李昭德便怒气冲冲地骂他是乡下佬。娄师德听了非但不生气,还笑着回答:“我不是乡下佬,还有谁是呢?”他的好脾气、大度量可见一斑。后来,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就任之前,娄师德对他说:“我现在是宰相,位极人臣之首,如今你又要去当代州刺史,集荣宠于一家,别人难免心生嫉妒,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全生命,免于灾祸呢?”他弟弟跪直上身说:“曾经有人将口水吐在我脸上,我没说什么,只默默地把脸擦干净而已。我以此自勉,决不让你担忧!”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口水,表示他十分生气,你把口水擦干,显示你的不满,这样只会加深他的怒气。所以,吐在脸上的口水,不可以擦掉,让它自己干。笑容满面地承受这一切!”

忍者大智

当然有的人会说,明明是别人不对,凭什么我还要找自己的不对,我还要忍?凭什么?心里就是咽不下那口气。更有甚者,互相争斗,真恨不得要置人死地一样。古语说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这不由让我们联想到古代韩信受辱于胯下的典故。如果当时韩信凭着血气之勇,一剑削了那个地痞无赖的脑袋,虽然可以免去钻过胯下的羞辱,但是吃上了人命官司之后是不可能全身而退的。因此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耻的行为既不是懦弱,也不是愚蠢,而是具有大忍之心的大智慧者的表现,后来韩信受拜为汉朝的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的丰功伟绩也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

大音无声,大象无形。有形之象,似巧实拙,贪图一时的痛快与眼前的实际利益而大动干戈,只不过是世人的小聪明而已。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计较人世间的得失,以大忍之心善待天下所有的众生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别人做得不对时,也许他考虑得不够全面,也许另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并不是特意要让你不愉快。所以,当你善意地去提醒,真心和他交流时,他会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伤害了你。这时如果你给人家一个台阶,人家心理上可能就少些障碍,改正起来也比较舒畅。如果你把事情说得很严重,批评得很尖锐,对方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损伤,即便知道自己错了,也觉得下不来台,他就要跟你斗气,结果矛盾反而会加剧。这里边缺的一点点要素、环节,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的时候,是不是能够要求自己有足够的海量,在别人对自己不好的时候,要以德报怨,而不是冤冤相报。那么不同的做法,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多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躬自省)而少责备别人,就能远离怨恨了。如果人们都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心性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不会一味地往外推卸责任、苛求别人,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自然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