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长城关塞与燕赵古迹·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在燕赵地域最北端,有一处保存完好的皇帝行宫,即热河行宫,又称承德避暑山庄。
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清朝建都北京,人烟稠密,气候相对炎热,边疆民族至此易患传染病。自康熙三十一年(1703)起,清廷在承德建行宫,皇帝每年至此避暑,接见边疆少数民族王公大臣,举行秋猎,联络中央与边疆民族的感情。
承德行宫占地广阔,环宫围墙长达二十余里,四周环绕着棒锤山、罗汉山、鸡冠山等山岭。武烈河流经其东,北侧和东侧座落着著名的外八庙。行宫内湖水清澈,殿宇巍峨,共建有七十二处名胜景点,宫殿区和苑景区分居南北。
宫殿区内包括四组宫殿式建筑,它们是“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行宫围墙南面正中间的大门名“丽正门”,进丽正门北行,便是“正宫”。正宫的主殿名“澹泊敬诚”,建在石基之上,楠木构成,俗称楠木殿,是皇帝举行朝贺、大典,以君主身份召见王公大臣的场所。楠木殿后是院落,名“烟波致爽”,是帝后的寝室。“松鹤斋”在“正宫”东面与之并列,与正宫有侧门相通,原为乾隆皇帝母亲居住。“万壑松风”在松鹤斋之后,且有门户相通。山风起时,巨松古柏相鸣,“壑虚风度,如笙镛迭奏声”而得名。“东宫”又在松鹤斋之东,原来此处建有“清音阁”,俗称大戏楼,与之相对为“福寿阁”,是皇帝宴赏蒙古王公看戏的地方。阁后有勤政殿,皇帝居行宫期间在此处理日常政务。
苑景区又分山区、湖区、平原区、各种建筑倚山临湖而建,著名景点有水心榭、月色江声、如意洲、金莲映日、水芳岩秀、烟雨楼、金山、热河泉、万树园、梨花伴月、山近轩、锤峰落日等。承德行宫集中国古建、园林之大成,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近年避暑游览的热点。
承德外八庙与行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清以来,西藏、青海、内外蒙古、新疆北部,及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信奉藏传佛教,中央政府在上述地区建立行政机构,尊重其宗教信仰,密切了中央与边疆民族的关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外八庙就是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下建立的。
溥仁寺与溥善寺,位于行宫东。康熙年间,新疆准噶尔部侵扰内外蒙古,康熙帝命将出兵稳定了内外蒙古的局势。康熙五十二年(1713),蒙古王公上奏恩准,出资合建两寺,为康熙六十岁生日颂经祈福祝寿。现溥善寺已不存。
普宁寺,又称大佛寺,内供千手千眼观世音。位居行宫东北五公里处。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在行宫赐宴准噶尔、都尔布特、辉特、和硕特蒙古四部首领,并赐封爵位。因其信奉藏传佛教,遂建此庙以事纪念,庙内立碑,分述清军平定达瓦齐、阿睦尔萨纳叛乱的经过。
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位居行宫东。新疆伊犁河北原有固尔扎庙,为准噶尔部夏季举行佛教活动之所,毁于阿睦尔萨纳叛乱。乾隆皇帝命仿固尔扎庙规制建安远庙,作为准噶尔部众及其他蒙古王公作佛事时活动的场所。
普乐寺,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位于行宫北,溥仁寺北。都尔布特蒙古部、哈萨克、布鲁特等民族信奉藏传佛教,建此庙为其首领来承德朝见皇帝时作佛事之用。
殊像寺,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五台山殊像寺规制,位于行宫北部最西端。寺中供奉主佛为文殊菩萨,寺内喇嘛皆习满文,以增加满族皇室的文化气氛。藏传佛教中确信,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的化身,建此寺是为了提高皇室在信徒中的地位。然而乾隆皇帝在供奉文殊像的“会乘殿”内亲笔题诗自嘲:“殊像亦非殊,堂堂如是乎?……法尔现童子,巍然具丈夫。丹书过情颂,笑岂是真吾?”此诗是写给汉人儒士看的,儒士多不信佛,且有侫佛误国之说,乾隆此诗是向儒臣儒士的表白。
普陀宗乘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位于行宫北。规制仿达赖所居拉萨布达拉宫,为祝贺乾隆六十岁生日、其母八十岁生日而建。
须弥福寿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位于普陀宗乘庙以东。规制仿班禅所居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当年六世班禅来承德为乾隆祝贺七十岁寿辰,建此庙供班禅居住讲经。
在燕赵地域,除承德之外,北京还有多处藏传佛教寺院,最著名者当属雍和宫。雍和宫初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初为“禛贝勒府”,供四皇子胤禛居住,胤祯即位,是为雍正皇帝,将其西部赐为四大藏传佛教活佛之一的章嘉喇嘛修净的灵场,东侧作为皇帝行宫。乾隆九年(1744)将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宫内设有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统称四学殿,蒙古各部选送的学艺喇嘛分别在四学殿学习藏传佛教显宗、密宗、天文、医药知识,学成返回蒙古各部,有望升任高级僧职。宫内主要建筑为万福阁,重楼重檐,高三十余米,阁内供奉一尊总高二十六米的独木雕“迈达拉佛”(弥勒站像),其质料为白檀木,是七世班禅自尼泊尔重金购得,经三年运至北京,以报答乾隆皇帝重佛护教的功德。乾隆将此木立于雍和宫,费白银八万两雕成此像。今雍和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游人开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