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临难不屈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瞿秋白临难不屈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1935年6月17日夜。

36师参谋长向贤矩又一次来到关押瞿秋白的囚室。他告诉瞿秋白,宋希谦已经收到了蒋介石的密令:“将瞿秋白就地处决,具报。”言毕,他静观瞿秋白的变化,希冀在这最后的时刻能够有意外的收获。

瞿秋白端坐在桌子前面的木椅上,面色没有丝毫变化。少顷,瞿秋白站起身来,对向贤矩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说完这话,瞿秋白挥挥手,示意向贤矩离开,让他安静一会儿。向贤矩见瞿秋白有逐客之意,只好悄然地退了出去。而瞿秋白并没有坐在那里考虑什么,而是躺到了床上,安然入睡,一会儿便发出了均匀的呼吸声。

1935年6月18日。

伴着晨光的照临,36师师部一派肃杀之气。特务连连长余冰走进关押瞿秋白的囚室,向瞿秋白出示了对他的枪决命令。

这时,瞿秋白早已在案头挥笔写好了绝笔:“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9时20分,瞿秋白穿一件中式黑色对襟衫,一条白色抵膝短裤,黑袜黑鞋,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36师百余名军官,先后来到院内的堂屋里,目送这位“共犯”。不同的政治观点,不同的阶级立场,使他们与瞿秋白成为判若泾渭的“敌”“我”,但“瞿秋白”伟大的人格力量又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瞿秋白为他们刻的印,戎马倥偬中,他们也都悉心保存着。煞有介事地举行了一个军事法庭宣判后,瞿秋白向这些军官们扫视了一下,从容走出了大门。来到中山公园凉亭,瞿秋白整一整衣衫,然后背负双臂,昂首直立,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帧风采,那恬淡闲静的神情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

凉亭中,早已经摆好了四碟小菜,一瓮薄酒。

瞿秋白独坐其间,自斟自饮,谈笑自若:“我的这个身躯还能由我支配吗?我愿意把它交给医学校的解剖室。听说中国的医学校和医院的实习室,很缺乏这种科学实验用具。我是多年的肺结核者,假定先照过一张调光照片,然后把这躯壳解剖开来,对着照片研究,一定可以发现些什么。”

“我有两个要求:我不能屈膝跪着死,我要坐着。第二点就是,不能打我的头。”

用完餐,大约10点钟。

瞿秋白坦然地步出中山公园,身后紧随着36师特务连的一百余名士兵,向刑场走去。这手无寸铁的“死刑犯”,自有一股逼人的气势,凛然不可侵犯。从公园到刑场,约两华里路程,瞿秋白手持点燃的烟卷,缓步而行,边走边唱。他唱《红军歌》,唱《国际歌》。《国际歌》是用俄语唱的,临场监刑的36师政训处长蒋光启,原是留俄学生,他分明听到了瞿秋白那低沉而又有力的发音:“英特纳雄耐尔……”

是啊,“英特纳雄耐尔”,为了这个理想,瞿秋白呕心沥血,今天,是为你作最后的奉献了。

随后,瞿秋白就在这里站下,环视四周:山上青松挺秀,山前绿草如茵。

他点头微笑:“此地甚好。”

然后,瞿秋白在草地上盘腿而坐,含笑饮弹。

是年,瞿秋白36岁。

瞿秋白英勇就义后,世界各国的共产党组织纷纷悼念。

妙语点睛

毛泽东在为《瞿秋白文集》题词时,高度赞扬地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警世良言

我们要抱着乐观去奋斗,我们往前一步,就是进步,不要有着愤嫉的心,固执的空想,要细观察社会病源。我们于热烈的感情以外,还要有沉静的研究,于痛苦困难之中,还要领会他的乐趣。

——瞿秋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