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辑东北边陲的邢枢
邢枢,生卒年代不详。字九成。明直隶长垣县 (今属河南)人。洪武初,以明经举荐至京师,在行人司中作行人,负责宣传皇帝的谕旨。成祖永乐年间,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命他前往奴儿干 (今俄罗斯黑龙江口附近一带),宣谕抚慰当地各族,为明朝加强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管辖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朝初年,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吉列迷、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等部的首领,先后率众归服,明政府也相继在这里建立管理机构。这些首领不断派人至京向朝廷进献各种贡品。永乐元年 (公元1402年),成祖命邢枢与知县张斌前往奴儿干,宣谕明朝中央对东北各族的政策。他们到达后,在吉列迷诸地进行广泛的宣传与争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当年十一月,明政府在女真族居住的地区设立建州卫(今绥芬河一带)。十二月,在今呼兰河流域设立了兀者卫。这是明政府在东北边陲地区建立军政机构的开始。永乐二年,邢枢一行由奴儿干返回时,当地各部族的首领也随同以行,来到都城南京,向朝廷进献地方特产并汇报了当地情况,受到成祖的款待。
永乐十一年,成祖命太监亦失哈第三次巡视奴儿干,贯彻落实朝廷对东北各族的抚慰政策。行人邢枢再次奉命随行。到达奴儿干之后,一方面代表明朝中央政府向当地各族表示抚慰,同时在这里选择地点建寺。经过周密的谋划,决定在特林北满泾左边的石崖上,建造供奉观音的佛寺,起名叫永宁寺。寺庙落成后,于永乐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在寺前约30米处,刻石立碑一方,碑高5·36尺,阔2·5尺,刻文30行,每行64字。题额《永宁寺记》,正书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碑的背面刻有满文和蒙文各15行,碑的侧面刻有汉、蒙、藏、满4种文字。碑文由邢枢起草。碑文对于明朝建立奴儿干都司的经过作了详细地记述。不仅记载“皇帝敕使三至其国,招安抚慰。”还对明朝三次招安抚慰的情况,一一予以记述:
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太监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昔辽、金畴民安故业,皆相庆曰: “□□今日复见而服矣。”
“十年冬,天子复命内官亦失哈等载至其国。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 (即苦兀,今库页岛)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馔,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上复以金银等物为择地而建寺。”
“十一年秋,卜奴儿干西,有站满泾,站之左,山高而秀丽,先是已建有观音堂于其上,今造寺塑佛,形势优雅,粲然可观。”
《永宁寺记》碑(拓片)
碑文中还对亦失哈、康旺等人在该地区的活动有着具体的记载。说他们按照当地各部族的特点建立卫、所,以明朝任命官员的诰敕形式任命各族、各部的首领和头人作为卫、所的长官,使们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当地各族的首领,又是明朝朝廷的命官。
碑文的后面列有众多的题名,从钦差内官、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抚总正千户、玄城卫指挥、指挥、千户、百户、所镇抚、监造,到来降的安乐州千户、自在州千户,以及奴儿干都司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经历、吏等人员的姓名,有汉族,也有各少数民族; 有中央派去的官吏,也有地方各族各部的头人。还记载有参与建造永宁寺烧砖匠、泥瓦匠、妆塑匠、画匠、铁匠、木匠、漆匠、石匠,以及书丹、书蒙古字、字女真字、钻字匠的名字。材料翔实具体,铁证如山。它以当时当事人的记载,宣告奴儿干都司是我国东北各族共同建立的地方政权。它是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和乌苏里流域疆域范围的确凿见证,是明朝初年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真实记录。依据碑文提供的材料,西起斡难河 (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东北越海而至库页岛的辽阔地区都是奴儿干都司的辖区。
《永宁寺碑记》的资料价值,就在于它对于15世纪初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民族、生产和生活及其归属作了真实的记载。此碑在原址屹立长达500年之久,清末曹廷杰奉命在巡视黑龙江流域时曾见此碑,并且将碑文拓了下来,此拓片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9世纪西方和日本一些探险家来到这里,在他们的著述里多有对于此二碑的记载。直到1904年,沙皇俄国一些人才将这两方石碑搬走。作为碑文作者的邢枢,在东北的历史功绩,永垂史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