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扶桑岛上的“沉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郁达夫——扶桑岛上的“沉沦”

郁达夫,这位曾被郭沫若比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甫”的重要作家,在我国现代文坛上负有盛名。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并以惊人的取材、大胆的自我暴露和单纯的抒情格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拨醒了当时无数青年沉睡的心。但是,郁达夫的小说中特别是早期创作中感伤颓废情绪浓重,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

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收入了他最初创作的《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三篇小说,小说都是以留日的中国学生生活为题材,用浪漫主义笔调描写了青年觉醒后的苦闷,反映了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强烈不满,并喊出了“救救祖国”的呼声,具有社会进步意义。但小说中有着过多的色情描写和赤裸裸变态心理的刻画,并流露出逃避现实、遁世归隐的思想。小说的主人公也都大多热爱生活却不被人理解;虽有才华却无所作为;对现实强烈不满却懦弱无能,无力摆脱自我的困境。一种深入骨髓的自卑、感伤与绝望贯穿于这些小说的始终,使小说在令读者彻底震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这种“扶桑岛上的沉沦”情绪的出现,有它的社会根源,也有作家本身的原因。一方面,当时的人们经过“五四”的洗礼,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而中国却正处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封建军阀的混战中。青年的希望与理想在黑暗的现实中被踏得粉碎。“眼看到的故国的陆沉,身受到的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所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郁达夫《忏余独白》)这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看不到出路而苦闷彷徨。另一方面,郁达夫在接受外国进步思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颓废主义情绪的影响。加上他注重个性、崇尚真实,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所以,“在感情上一点儿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觉得只能照那么地写”。这使郁达夫以自己的遭际为题材,而自然流露出灰色的颓废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说,“扶桑岛上的沉沦”是郁达夫世界观中落后一面的暴露,是作者作为根植于旧文化传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必然局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