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心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守仁的“心学”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明代有名的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者。他出身于封建大地主世家。少年时曾问学于娄谅。28岁考中进士,任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受廷杖,降为贵州龙扬驿驿丞。刘谨被诛赦归。历任官至左佥都御史,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被封为新建伯官任兵部尚书。

他的哲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他不仅认为“心外无理”,而且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否认客观事务的客观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认定物的存在是以被知觉为条件,如果不被知觉就是不存在。

他的认识论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这个方面在比较正确的部分,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即所以为行”。但他认为动机和行为是一件事,并强调一切思念都是行,这在实际上就抹杀了行,同样是唯心主义观点。从这种唯心主义观点出发,他提出“致良知”的伦理学说。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一个人只要按照这种先天具有的“良知”去做,一切行为便自然合乎道德标准。事实上人的辨别能力,并不是生来具有的,而道德标准又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在地主阶级看来是是的善的,农民阶级看来正是非的恶的。他的“致良知”学说,是要向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灌输封建的道德观念,让人认为封建道德不是强制而则是出于内心自发,使人更容易接受封建道德的制裁。

王守仁的整个哲学体系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但他在和程韦派的“理学”斗争中,他站在了反权威反教条的立场,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对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起到了一些破坏作用。他的著作有由后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最主要的有《传习录》和《大学问》。

遗憾的是:王守仁是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整个哲学思想,是系统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又是坚决维护地主阶级利益镇压农民起义的能手。他在理论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在行动上顽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是封建正统思想的捍卫者。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像王守仁这样的人是不少的。这就使我国长期滞留在封建制度统治之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