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调小曲哪儿去了?
名噪一时的天津时调,以其高亢嘹亮的音调、干脆利落的节奏,体现了天津人的性格,成为具有燕赵悲歌之概的天津地方曲种,在建国后得到了更新、发展,但,目前的天津时调已是以〔靠山调〕为主要曲调的单曲体曲种了。而其原始的“时调小曲”则早已散失、衰落,被人们遗忘了!其中不乏充满朴实、风趣的闪光之作。
远在清代末年,天津卫即已流行着若干民间小调,这在天津籍作者颜自德所著的《霓裳续谱》中有所记述。随着天津开埠,工商业发展,各地劳动人民纷纷涌入,又带来很多各自家乡的民间小曲,在劳作之余,竞相演唱以为自娱,当时统称为“时新小曲”,也称“时调小曲”。
时调小曲大都为邻近天津市的各地民歌,如拉哈调、〔怯五更〕、〔山西五更〕、〔大五更〕、〔小五更〕、〔淮调〕、〔十朵花〕、〔十杯酒〕、〔下盘棋〕、〔后娘打孩子〕、〔对花〕、〔反对花〕、〔画扇面〕、〔探清水河〕、〔绣荷包〕、〔绣麒麟〕、〔织箔席〕、〔银纽丝〕、〔鲜花绸〕、〔解狱〕等等。
随着劳动人民自娱形式的传唱,时调小曲在天津极为盛行,业余演唱活动非常活跃,当时(清末至民初)天津市“票房”林立,“票友”(多为搬运工、理发匠、各种工匠及手工业工人)经常在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罗祖诞辰(农历四月十五日,罗祖传为理发业祖师)等喜庆活动上大显身手,争奇斗胜。与此同时,曲艺艺人也将时调小曲搬到了曲艺场所演唱,于是,演唱、伴奏更充实了,将原始的民歌小调提高发展为舞台上的一个新的曲种。
时调小曲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并在天津市大小曲艺舞台上经常露演,备受群众欢迎。可惜,由于它仍保持着原始民歌状态,没有向板腔体发展,很多小调还是“一曲一词”形式,无法装填故事,尽管今天听来象《小五更》、《解狱》、《后娘打孩子》很多小曲,曲调优美、丰富,节奏变化多样,即使今天演唱也会有听众的,但却让〔靠山调〕替代了天津时调,让若干时调小曲毫无理由地衰落了。
无论是自然淘汰,还是主观失误,事实上时调小曲已不复存在,只留在一些老观众的记忆里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