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及其五言诗
王梵志是唐朝初年一位大力从事五言通俗诗创作的民间诗人,现存作品三百余首。他和他之后的寒山、拾得形成了唐代著名的通俗诗派。
王梵志的诗在唐宋时很受欢迎,特别是在宗教界,影响更为久远。明清后才渐渐失传。清康熙年间编撰《全唐诗》曾广收寒山、拾得等人的诗作,却唯独不顾宋人笔记里赞誉王梵志诗的事实,只字不收王梵志的五言诗,好象从来就没有这个人、没有这些诗一般。1900年,在敦煌的藏宝洞发现王梵志诗多种写本后,王梵志和他的通俗诗才重返人间,并引起国内外敦煌学者的兴趣和重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当代有人进行《全唐诗》补遗时,依然置王梵志诗于不顾,一首也不收入,令人十分费解。若细究起来,原因大概有二。
客观上的原因,是王梵志诗散佚严重,钩沉辑佚的工作十分困难;而关于王梵志生平资料的记载,更是少而又少。《桂苑丛录》、《太平广记》等有关于他的极简略的介绍,但这些介绍又和“育于林檎树瘿”、“长于林木之上”的不经之谈掺杂在一起,不仅损害了记载的可信性,也使王梵志这个“谜一般的人”更加神秘莫测、扑朔迷离。郑振铎评这件事时说:“也许是因为他是个民间的诗人,故民间遂为他造作出这些神话式的‘口碑’出来。”这分析很有道理。王梵志其人其诗的存在,由后人大量的记载和评论来看,不容置疑。从王梵志诗中的自叙也可推知他的大致生平:早年生活优裕,后因家庭破败,诗人饱受冻馁之苦,身无一物而遁入空门。在沉沦于社会底层的过程中,磨砥成王梵志这样一位很特殊的通俗诗人。
另一个原因,即王梵志的五言诗是唐诗中一个特异的存在,和观念上的唐诗很难相称。正统的诗人和评论者接受不了他的诗,认为其鄙俚浅俗而不屑一顾。王梵志五言诗寓人生哲理于嘲戏谐谑,寄喜笑怒骂于浅近通俗,平易蕴藉,确实表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诗风。其“直言时事,不浪虚谈”和“不守经典,皆陈俗语”的现实精神,对唐诗的通俗化也曾起过有益的影响。郑振铎认为:“象王梵志他们那样的诗才是真正的通俗诗,才是真正的民众所能懂、所能享用的通俗诗。”
当然,王梵志的诗也有缺点,譬如有些地方佛教思想影响过深,有些又难免片面宣扬儒家道德思想,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但是,王梵志及其五言诗毕竟是唐诗中一个突出的客观存在、可以对它展开争鸣和批评,却不可以对它视而不见,将它从唐代诗坛上完全清除出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