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未竟留遗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创业”未竟留遗恨

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的巨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反映问题的广度、深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这部作品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概括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矛盾冲突,着重表现的是在这场革命中社会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过程。

柳青是一位写作态度十分严肃的作家。他多次说过:“人民的作家决不能草率地向人民交卷。”为创作《创业史》,1952年,他举家由北京迁往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并任县委副书记。终南山麓、蟆河滩上,都留下他的脚印。他那身穿蓝布对襟小褂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的社员中间。他帮助农民成立了当地的第一个互助组,给干部作报告,和社员谈心,实际的工作为四部连续性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写作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材。他了解农民的感情,对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因此,很快便完成了第一部,并在病床上作了修改。

柳青本来就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而“四人帮”又制造了种种罪名来摧残作家。不给治疗,进行批斗,剥夺深入生活的权利,相伴的爱人又被逼而死,甚至连他在皇甫村利用破庙修补的住宅也难逃劫难。1967年,第二部的手稿还曾在一次抄家中下落不明。最后,是有人帮忙在一所大学堆放抄家物品的小楼上找到的。在1972年,柳青曾进京求医。当时,周总理指示卫生部给予妥善安排,并转告陕西省委予以照顾。总理还说:希望柳青养好病,写完四部《创业史》。可是,在十年浩劫中柳青无法去完成总理的愿望。

粉碎“四人帮”之后,柳青说:“让我再活上二、三年,我就能完成《创业史》,那时我就安心了。”可是,病魔却没有再给他时间。《创业史》只写完了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上卷。从现有的部分来看,并非完美无缺,但整体上不失为思想与艺术都已达到相当成就的巨著。现在《创业史》已被译成英、日、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创业史》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天假以年,柳青肯定会将第一部修改得更加完美,也完全有把握按计划完成未完的部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