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国据实陈弊,遭乾隆责难
王安国是江苏高邮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历官司业、侍讲、侍读学士、佥都御史等。乾隆时,迁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十四年(1749年)六月,在礼部任内,鉴于当时科场营私舞弊现象严重,便上朝向乾隆皇帝面奏:“眼下正值科试,各省学臣尚有未除积弊”。安国所反映的情况,事关学政,立即引起了皇上的重视,乾隆当即命令王安国缮折具奏。安国奏疏称“上科乡试之后,颇闻学臣中因录科例严,转开侥幸之门,或于省会书院博督抚之欢,或于所属义学徇州县之请,或市恩于朝臣故旧,或纵容子弟家人乘机作弊,以致录取不尽公明”。然而,此折只泛泛列举现象,并不涉及具体的人和事。乾隆看过奏折,不太满意,以为科举考试为士子进身之阶,果真有王安国所述之弊端,安有不严加惩饬之理?于是,各省学政,人数不少,不可能人人都营私舞弊,必须举出一、二确实有弊之人,加以处理,才能起到惩一敬百的作用。如果漫无指名,即行降旨,或责成督抚查察,就会使真作弊者得不到指摘,而规矩守法之人,与违法者又不能严加区别,奖惩不明,不足以服人。于是,当面询问王安国,让他据实举出徇私舞弊的人和事。安国面对乾隆,长时间沉默不语,作四处观望状,最后才举出尹会一向督抚求送遗才、(生员中有才学而落第者)陈其凝营私、孙人龙滥取、吕炽明知邓钊子弟冒籍直隶而不稽查改正等事。然而,以上所举之人,尹会一、邓钊已经去世,陈其疑事早已败露,孙人龙已被处分,而邓钊其人官职较卑,也不可称为朝臣。乾隆对王安国的回答十分不满,下诏书加以诘难,认为“王安国身为大臣,奉旨询问,而所举皆参革病故之员,于学臣之现任者,第诿为无从指实,不知人臣事君大义,凡所陈奏,宜本公忠,即不可有市恩之心,亦不可存避怨之见。王安国市恩之心纵无,避怨之见不免”。并指责王安国畏首畏尾,瞻询退缩,以笼统俘泛之词塞责。
这件事说明乾隆执政讲求务实,对违法者惩处,重视查实人与事,对举报者也要求有真凭实据。从举报者王安国方面看,他检举学政在科场考试中的营私舞弊行为,这种精神应该肯定,但他只敢言事,不敢具实直陈其人,当皇帝当面询问,要求其举出具体人时,采取圆滑和投机的态度,举出或死去或被黜者加以敷衍搪塞,怀有私心不敢开罪当权的官员。所以,他虽检举了舞弊现象,仍然遭到了乾隆皇帝的责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