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友·[唐]孟郊》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孟郊

兽中有人性,形异遭人隔。

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

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

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

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

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

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

若是效真人,坚心如铁石。

不谄亦不欺,不奢复不溺。

面无吝色容,心无诈忧惕。

君子大道人,朝夕恒的的。

这首诗的主旨,就是诗题所标示的“择友”。作品可划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共12句,着重说明,要择友,首先要从根本上分清对方是人还是兽,这是择友的前提;后一部分也是12句,从好人与恶人在形迹的区别上概括好人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为择友提供一个参照的标准。

作品的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将人与兽作比较,在“兽中有人性”和人中有兽”的错综交互中,提醒人们注意一个极易忽视的事实:人类中大有人面兽心者在。后八句深入一步,将今人与古人作比较,略古详今,重点揭露人面兽心者难以识别之处。

诗人将人与兽相提并论,是极富哲理的深邃之见和惊警之言。清代著名的《聊斋》评点家但明伦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虎而人,则力求为人,故皮毛虎,而心肠人;人而虎,则力学为虎,故皮毛人而心肠虎。虎不皆具有人心之虎,然人咸以虎也而远之、避之,其受害害犹少;人或为具有虎心之人,则人尚以其人也,而近之、亲之,其受害可胜言哉!”其言与孟诗不谋而合,可见古代思想家已不止一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兽类是不是真的具有人性,且不去讨论;但人类中却的确有连野兽也不如的,他们害人、吃人,比野兽更残忍、更贪婪,而且比野兽多了可怕的虚伪、狡猾和奸诈:“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这就难怪诗人要慨叹“几人能真识”、“兽心安可测”了。正因为人面兽心者难识难测,世人便很容易上当受骗,近之以为朋,亲之以为友,最终则受其害。诗人之所以要以他的作品为钟鼓,擂捶疾呼,呼醒世人警惕,原因就在这里。

作品的第二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将好人与恶人作比较,揭示他们的主要区别;后八句集中描述好人的行为特征,提供择友的标准。作者认为,好人与恶人的主要区别,一是表现在为人上。好人正道而行,不会阿谀奉承;恶人则花言巧语,喜欢谄媚拍马。二是表现在处世上。好人坚持原则,决不会为保全自已而顺从社会上的歪风逆流;恶人则见风使舵,见利忘义,只顾贪图个人的利益。这里所说的“恶人”,实际上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兽心”之人,由于前面已对这种人作了深刻的揭露,所以此处便不再详写,而转入对“真人”——真正称得上“人”的人——实际上也就是对好人展开描述和称赞。“若是效真人”的“效”,有人作“仿效”、“效法”解,似与题意不切,应解释为“验”或“微验”,才与“择友”的“择”相应。这首诗的主旨不是谈如何效圣学贤、修身养性,而是谈如何择友。既要择友,就要看看对方是不是真正的好人,故“效真人”就是“验真人”。那么,从哪些方面去验看一个人是不是“真人”呢?作者接着对“真人”作了多侧面的描述。“坚心如铁石”是讲心志坚定,不为势利所动,亦不为生死所移;“不谄亦不欺”,是讲耿正诚实,强者面前不卑屈,弱者面前不欺谩;“不奢复不溺”是讲见利临物有节制,不贪求,不沉迷;“面无吝色容”是讲遇难而进,见义勇为,决不畏惧(“吝色”,为难不愿的神色,也就是面有难色);“心无诈忧惕”是讲心地坦荡,没有任何奸诈的算计和患得患失的忧惧;“君子大道人,朝夕恒的的”,是讲光明正大,磊落泰然,始终保持君子的节操。“的的”,明白、昭著的意思。概括起来说,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一个心志坚定、为人诚实、处事适度、见义勇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这样的人,当然就可以做朋友了。作者为世人择友提供这样一个标准,诚然含有超阶级的空想性在内,但毕竟体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渴望和追求,反映了诗人对封建社会人际关系中充满虚伪和奸诈的不满和愤慨。

在写作手法上,全诗120言,处处紧扣“择”字做文章。第一部分谈择友的前提,第二部分谈择友的标准,言虽多而不蔓,诗虽长而不乱,显得非常集中和整饬。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选择,这是中国民族传统的哲学方法论。诗人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方法论,在前一部分中以“人”与“兽”作比较(其中又有“古人”与“今人”的比较),在后一部分中以“好人”与“恶人”作比较,通过“比”来体现“择”,从而使“择”字贯穿于作品的始终,成为串联全诗的一根主线。这首长达24句的诗作之所以具有结构严整、层次分明、脉理清晰的特点,就是得益于这一手法的运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