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
百战风云一望收,龙蛇白骨几堆愁。
旌旗影没南山在,歌舞台空渭水流。
天近易回三辅雁,地高先得九州秋。
扶风豪士能怜我,应是当年马少游。
袁枚有《秦中杂感》八首,此为其五,发思古之幽情,为凭吊古战场有感而作。诗人站在陇东高原上,举目四顾,当年战场一览无余,南山犹在,渭水自流,却不再见到战旗招展,不再见到壮士起舞,慷慨悲歌。满目所见,只是累累白骨,令人平添无限忧愁。时值秋日,作者心生苍凉之感,先得秋意,见大雁南归,又触景生情,盼其速回。三辅,指长安及其周围地区,旧为京畿之地,辖境为今陕西中部。扶风,扶风县,这里泛指陕甘一带。“扶风豪士能怜我,应是当年马少游”两句,用了一个典故。《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曾“从容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软段马,为群椽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东汉马少游认为追求功名是自找苦吃,劝其从兄马援只要满足于温饱即可,不必慷慨多大志也。作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也像马少游那样,深感平安是福,温饱心足,不以建功立业为荣,但却苦于无法脱身,谁又能像马少游那样同情我、规劝我呢?刘禹锡在《径伏波神祠》中叹道:“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袁枚此处表达的也正是同样的意思。
“天近易回三辅雁,地高先得九州秋”,记景述怀,实写秦中的地理特点,抒发了自己厌倦功名的思归之情,对凸现诗的主旨,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舍此不论,它们也颇能给人以一定的哲理启示。
秦中的地理特点是地势高峻。天因“地高”而显其近,唯其地高,所以当年浩大古战场才能“一望收”,南山渭水,尽入视野。身入其境,令人情不自禁地浮想连翩,神思飞扬。那战旗翻飞、舞姿刚强、战歌嘹亮、杀声震天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声声在耳,令人难忘。若在山谷之中,就不可能有这样如入其境的真实体验,可见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只有更上层楼,才能穷千里目。立足点的高低与否,实在非可小视。有形的立足点如此,无形的立足点也同样如此。马少游劝马援不要为功名所累,他的立足点显然更高,故而心胸更为开阔。日常生活中,若是我们能够把目标定高些,更豁达大度些,一定会摆脱不少琐事的缠绕,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