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行·[魏]曹植》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魏]曹植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薤露行》是古代乐府的一个曲名,相传它原是齐国东部(今山东东部)的挽歌,汉代时被用于送王公贵人出殡。因为它的内容是说人命短促,犹如薤叶上的露水,很快便会消失,所以叫《薤露行》。曹植的这首诗在古乐府传统的基础上,自抒情怀,体现了诗人的精神风貌,也表现出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诗歌开始四句,诗人抛开个人的情感,就整个人生问题发议论。极力叙说天地无穷无尽,昼夜流转不息。这里采用的是对比手法,诗人的目的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人所存在的空间的无穷和时间的永恒,而是要让我们在把握无限和永恒的同时,来理解人生的有限和短暂。所以,接着又用“忽若风吹尘”这样的比喻使我们从直观上去感受人生。那么,诗人为什么首先要讨论人生问题呢?因为人总是恋生恶死的。诗歌越是表现人生的短促,就越使人感到生命值得珍惜,诗人在下文所要表现的个人怀抱和抒发的个人情感,都是基于这个基础之上的。在短暂的生命面前,每个人都要选择自己的人生趋向,当时许多人主张及时行乐,想以此来充分满足有限生命的感性需求。曹植却认为人的物质生命固然有限,但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声名却可以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永垂不朽,个人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也会因此而延伸,于是诗人把留名后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建功立业是诗人少年时就已产生的梦想,也是诗人整个感情生活的主旋律。在这首诗中,诗人又对此从两个方面来作补充解释:一是自认为有辅佐王者的才能;二是思考人之所以为人,应该高于虫兽,所以报效君主是人的基本道德。不可否认,这里包含着浓重的忠君思想。但是,在诗人看来,国家和君主是同义词,报效君主就是报效国家。

梦想毕竟是梦想,尽管它绚丽多彩,五光十色,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最终被打得粉碎。自从兄长曹丕继承王位以后,诗人便永远失去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于是,诗人想到了孔子。据历史典籍记载,孔子曾经删削整理过《诗经》和《尚书》,作《春秋》,因此古代王者的事业便粲然分明了。在古人看,这是给后代帝王树师范,自然也是不朽的。但是,诗人对此也只是仰慕而已。最后,诗人用“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结束全诗。有人以为诗人表示要像孔子那样通过学说著作和写史留名后代。其实,这并不准确,“径寸翰”,指周径一寸的毛笔,用径寸修饰翰墨,是带有鄙薄轻视之义的。同时,“藻”是文采辞藻的意思,显然指文学创作。诗人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文章小道,固未足以扬揄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道果不行,则将庶官之实录,辨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和诗歌一样把不朽的事业分为三种,只是在诗中诗人要通过辞采流芳后世,与“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的观点相反。这应该是诗人后期的作品,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哀,失意悲愤的情绪。

诗歌以人生苦短发端,既使人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热烈,又体会出宇宙人生的悲凉,可以说,是“梗概多气”的一种体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