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活板》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沈括《活板》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1。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2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3。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4;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5;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5;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7。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8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9

【注释】 1板:同“版”,板印,指雕版印刷。 2冯瀛王:冯道(882——954),五代时唐、晋、汉、周四朝的宰相,死后追封为瀛王。 五经:指儒家经典《易》、《书》、《诗》、《礼》、《春秋》。 3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毕升(?——约1051):北宋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4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字模。 5冒:涂抹,覆盖。 6铁范:铁框。 炀(yang阳):烤,烘。 7砥:磨刀石,这里用来喻其平。 8燔:烧,燔土,烧土,这里指火烧过的胶泥字。 讫:完毕。 群从(zong纵):同族中的兄弟和侄辈。

【今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去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书籍,都是版印的本子。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升,又做成了活字版。他的方法是:用粘土刻成字,薄得象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烘烤使它坚固。先设置一块铁板,铁板上用松脂、蜡和纸灰这类的东西涂盖。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密密地摆上字模,摆满铁框就为一版。拿它靠近火去烘烤,等松脂、蜡稍稍熔化,便用一块平板压在它的上面,于是字模就平得象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那就非常快了。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正在印刷,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这一块才印完,第二块已经准备好了,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象“之”,“也”这些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在一块板内出现重复的字。不用时,就拿纸条贴在字模上,同韵的字作一个标签,用木格贮藏。碰到生僻的字平时又没有准备好的,就随即刻它,用草火烘烤,转眼间就能做成。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药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象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贵地收藏着。

【总案】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本文是关于这一重大发明的最早的、唯一的记录,是一篇十分珍贵的科学文献。

文章极善剪裁。对过去的版印之术仅作简略介绍,以显见其发展源流;而对活字版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功效以及有关技术措施,则精描细写,作详尽说明,处理十分得当,重点突出又完整有序,具体明晰。叙事精确。抓住活字印刷“活”和“快”的特点,从活字版与雕版的区别之处着墨,再以泥字模和木字模的优劣作比较分析,用简洁而符合科学性的语言加以表述,准确地反映出这一发明的实际情况及其优越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