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玉华宫》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甫·玉华宫》原文与赏析

杜甫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当时,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方到第三个年头,国家破败不堪,人民灾难深重。诗人又横遭政治上的打击,心头更增凄凉之意。他从长安回陕北鄜州探视妻子,路过残破的玉华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凄绝之笔,写兴亡之慨,宣泄了心中的苦闷,抒发了悲凉深长的人生喟叹,读来凄楚动人。

玉华宫,在宜君县西北,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所建,依山临涧,环境十分幽美。高宗永徽二年(651),改宫观为庙宇,废为玉华寺。到杜甫路过之时,已经百年有余了,且经兵燹,境地荒凉。但诗题不作《玉华寺》,而是写作《玉华宫》,正体现了诗人在兵连祸结,国家衰微之时,对贞观之治的无限缅怀和对人世沧桑的感叹,抚今思昔,不禁伤怀无尽。

诗中前八句描写旧宫的凄凉景象。先写旧宫外景:宫前溪水回流,松风长啸,毛色苍褐的老鼠在古瓦上窜来窜去。这遗弃在绝壁之下的宫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着写旧宫内景:再看那阴森的房中,青莹的灯光象夜间的鬼火一样,令人毛发悚然;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着湍急的水,水声好象在哀鸣。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声,却象笙和竽的吹奏声一样,悦耳动听,一派美好秋光,正显得分外潇洒。这里,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两句写景,欲尽未尽,忽入抒情,在忽断忽续的跳跃式的写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和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时,正如王嗣奭在《杜臆》中所说: “万籁笙竽,秋色潇洒,吊古中忽入爽语,令人改观,然适以增其凄惨耳。”这是说,在描写上采用了反衬法,即以乐衬哀。当此海内烽烟四起之际,自然声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变化,正在秋色中显得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曾几何时,却已满目荒凉,更加凄惨了。一个“古”字、一个“正”字,透出了此中消息,表现了作者在用字上的精心安排。这样反衬,昔盛今衰的对比更为强烈,作者的人生无常的思想也暗寓其中,为后八句作了巧妙的铺垫。杜诗的精严之处,于此可见一斑。

诗歌后八句抒写对旧宫荒凉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来,感叹人和物的幻灭无常。先写人:昔日宫中的美女,早已化为黄土,何况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写物:当时陪侍太宗的金舆,多么华美,而今安在?存留下来的,只有荒殿门前那冰冷的石马了。从对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四句的忧叹。诗人无法承受这所见所感的忧伤,瘫坐在草地上,时而高歌,时而痛哭,眼泪一擦一把。在历史的漫漫长途中,有谁能够永驻长存呢?这浩茫无际的人生忧伤,真是无终无了啊!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 “上章(指《九成宫》)以伤乱作结,本章(即《玉华宫》)以忧老作结。”其实,此诗在忧老中,更多地包含着伤乱的成份。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四十六岁,除困守长安十年外,又经历了三年的战乱,随时在生死线上挣扎。正因为战乱的摧残,才使人感到易于衰老,生死无常。他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艰辛,更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悯乱忧生之念,时时萦绕胸中。此时,他在看到旧宫的荒凉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国,把个人的忧伤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忧生而又忧世,使得全诗的意义更为深广,从而产生出更加沉郁的思想力量,这正是杜诗的可贵之处。

这首诗不仅在结构上显得跳突而有变化,同时在音韵上也很有特色,宋人特喜讽诵和仿效。洪迈《容斋随笔》说: “张文潜暮年在宛丘,何大圭方弱冠,往谒之。凡三日,见其吟哦老杜《玉华宫》诗不绝口。”首先,本诗在用韵上,以短促的仄声韵一韵到底,与描写的荒凉景象和抒发的凄楚情绪很协调。其次,诗中多用仄声字,如“苍鼠窜古瓦”、“遗构绝壁下”,皆是一平四仄。甚至有一句全用仄声字的,如“况乃粉黛假”、“故物独石马”,五字五仄。这就使得诗歌在音律上显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声情,以表现强烈的情绪,给人以一种奇崛的美感。这首诗在音韵和内容的结合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