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七言绝句,系陆游晚年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的生活和创作正值中国北方女真族不断南侵、宋王朝腐朽倾颓之际。在异族入侵的严重威胁面前,南宋王朝的朝野上下,战与和的争论异常激烈,两派力量此消彼长。而最高统治者则在动摇犹疑之间最后选择了委屈求和、偏安江南的方针。陆游属于主战派。他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喜论恢复”,鼓吹征讨,因而历来不被当权者重用。虽做过几任小官吏,又因他所支持的战将用兵受挫,或因他开义仓账济而被目为“擅权”之类的“过失”,屡遭罢黜。我们现在赏析的这首写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的绝句,就是诗人最后一次被罢黜,回故乡闲居时写下的,其时他已是67岁的老人了。
在诗人留下的9300多首诗篇中,鼓唱抗敌复国的占十分之五六。痛切陈词,悲歌慷慨,气度恢宏,豪放不羁,是这些诗篇的基本特色。具体到每一首诗,却又因立意不同而各呈异彩。这首诗,通过对遭受侵略者践踏的祖国名山大川和渴望恢复的黎民百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强烈而又沉重的愤懑之情。它是一首传世之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里的“河”,指黄河;“岳”指华山。“三万里”和“五千仞”,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极言黄河的长和华山的高。中国历来就有视黄河、华山为民族圣地的传统,就象唐代诗人张孜所吟唱的那样:“华山秀作英雄骨,黄河泻出纵横才。”陆游本人在其《北哀》《太息》《秋怀》等诗中,也都把黄河、华山同历代的名将贤相联系在一起。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勾画的河山形象,看似写景,实乃写情,写他那要求复国而未得的沉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原义为亡国之民,这里泛指沦陷区老百姓。“胡尘”,指入侵的女真兵马所践起的尘埃。汉朝以来的典籍统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沦陷区的百姓们眼泪都哭干啦,他们翘首南望,等待“王师”前来搭救自己,年复一年,如今仍杳无消息。“诗可以怨”。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竟得不到拯救,这难道不令人愤懑吗?!
这种愤懑,既来自诗人对陷入异族铁蹄践踏下的祖国名山大川那壮丽面貌的深情勾画,因而显得感天动地,非同一般;又来自诗人对沦陷区百姓渴望搭救而又无人前来搭救的痛苦心声的真实描写,因而显得痛心疾首,不能自已。意和象水乳交融,情和景浑然一体,它所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诗歌境界,宏大又深邃。
这首诗的语言十分平易而顺畅,好象是被散文化了似的。然而作为七言绝句,它又处处符合押韵对仗的要求。这种把高度精炼、整齐的诗歌语言写得象散文一样平易流畅,正体现了陆游的“工夫在诗外”的主张。也就是说,他首先着力于特定意境的营造,押韵、对仗、用典都服从于这个目的。因而诗中的“三万里”和“五千仞”,“河”和“岳”、“东入海”和“上摩天”虽然对仗工整、韵律恰当,而且用了典故,但却为诗人特定的情绪所统驭,意象契合,毫无造作之感。
当然,就作品思想内容来看,由于时代和诗人身世的局限,在涉及到当时国内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时,他所采取的显然是以汉族封建统治者为宗主的皇权主义立场。对此,今天的读者是完全能够给予历史主义的理解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