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示儿》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清人赵翼于其《瓯北诗话》中称苏轼陆游为宋诗两大家。如果说影响苏轼一生的是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那么,影响陆游一生的则是主战与主和的斗争,爱国感情是贯穿陆游全部生活与全部作品的主旋律。

陆游诞生之日,正是国难当头之时。他在父辈的熏陶下,从小就灌输了爱国思想。他年轻时考试之所以被黜,固然与秦桧要擢他孙子为头名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陆游“喜论恢复”(《四朝闻见录》卷乙)而语触秦桧。他一生多次被参被劾,免职还乡,也都与他主张抗战,力说用兵,鼓唱是非,要求改革有关。为了恢复故土,他还直接参加军队,走上前线,企图一展上马杀敌,为国驰驱的宏愿,真不愧为“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陆放翁集》)然而,在南宋统治者的划水为界,屈辱偏安政策的箝制下,山河破碎,百姓涂炭的严酷现实始终没有改变,陆游盼望统一、以身报国的素志至死未能实现。

这首绝笔诗《示儿》,就是陆游悲壮沉痛之情的集中流露。“万事空”指什么事都搁得下,无所谓了。只有一件事还牵挂于心,怅望不已,这就是国家尚未统一。上古时中原地区为九州,后泛指全国,“九州同”即全国统一在同一个政权下。诗人在即将结束生命之际,虽已无法见到国家的统一,但对祖国的前途仍然充满信心,因而叮嘱儿子:一旦宋朝军队(即“王师”)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千万别忘了立即在家举行祭奠,把这大好消息告诉你父亲(陆游自称)。忠愤之气,痛切之情,落落二十八字间,较之抗敌英雄宗泽临死时“无一语及家事,但呼过河者三。”(《宋史·宗泽传》)何以异哉!令人遗憾的是,陆游在九泉之下始终没有得到胜利的消息,在他死后六十多年宋朝就亡了,九州确实“同”了,但那是统一在元朝的政权下。陆游悲痛地期待了一生,死后仍在等待的希望,终于成了永远的遗恨,正如遗民诗人林景熙所云:“青山一鬓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霁山集》卷三《书陆放翁诗卷后》)

“示儿”是陆游诗歌的重要内容。在他的全部诗作中,标明“示”儿(包括“示”孙)的就有近百首。这些诗大多是他晚年村居时所写,可说是他一生经历的总结和反思,并把这些切身感受作为“家风”教育子孙,使之后代“时时语儿子,未用压锄犁”。“畜豚种菜养父母,此风乃可百世传”。勉励子孙参加劳动,自食其力;“若学勿为干禄计,宦途虽乐不如归。”“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却勿坠家风。”希望儿孙淡薄名利,安贫乐道;“堪叹一衰今至此,梦回闻汝读书声。”“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家藏书。”见子辈勤奋读书甚感欣慰,并嘱告他们尚须亲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外,他还提出了文艺创作的决窍:“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然而,凡此种种均属家事,还不是陆游最体己的话,他念念不忘的却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尊严,于是用血和泪写就了这最后的一篇《示儿》。这不仅是对他子孙的遗嘱,也是对全民族的召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