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谢逸·千秋岁》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谢逸·千秋岁》谢 逸

谢 逸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蘋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馀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注释 ①楝(liàn):落叶乔木,初夏开花。②蔌蔌:形容楝花落下的声音。 ③蘋风:微风。 ④吴峰:浙江一带的山。 湘水、吴峰:泛指遥远的山水。⑤琴书:一种在扬琴伴奏下说唱故事的曲艺形式。鹧鸪:鸟名。南窗:向南的窗子。因窗多朝南,故亦泛指窗。⑥密意:亲密的情意。⑦幽恨:深藏于心中的怨恨。⑧疏帘:稀疏的竹织窗帘。

青卞隐居图【元】王蒙

上海博物馆藏

鉴赏 据其内容可知,这首小令当写于夏日某个清幽夜晚。词人淡淡着笔,轻轻点染,勾勒出闲逸的生活场景。

词的上阕于雨润烟浓处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抒情的江南水墨画:“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蘋风起。”梅雨落过,微风轻送,湿了风景,乱了心绪。前面四句点明了时序风物。楝花备细,纷纷下落,在地上层层堆砌,而它的清香却温婉轻柔地化入湿润的空气里。梅雨过后,夏天不远了。与谢逸同时代的词人朱敦儒曾在《望江南》中写道:“芙蓉香细水风凉。”其中,两个“细”字的用法颇为相似:不浓郁也不招摇,是“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的清新景象。

紧接着的“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数句,骤然间拉大了空间的距离,屏风上所绘山水,使人遥想起名胜景色。伏案倦极,不由地依南窗而睡,却被鹧鸪之声唤醒。空间由近及远,同时掺杂着词人自身的情感,于是词的主题开始复杂起来。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下阕从对往事的回忆入笔,继而写到眼前的情景,愁情渐渐铺展开来。晋程晓有诗“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嘲热客》),写的也是伏暑天气,人们在家很少出门。情意不能表达,怨恨也无法释怀,于是只有向笙歌曼舞中求得解脱。“修竹畔,疏帘里。歌馀尘拂扇,舞罢风掀袂”,典用唐骆宾王《竞渡诗序》:“便娟舞袖,向绿水而全低,飘飏歌声,得清风而更远。”本词此处笔调轻灵,对仗工整。然而词人纵然可以耽情歌舞,但终有尽头:“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唐杜牧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与之相通。结尾一句亦是“以淡语收浓词”(清李渔《窥词管见》)。明王世贞称此句:“淡语之有景者也。”(《艺苑卮言》)这时的情事意象已完全虚化,隐入到如水的月光中去了。以景结情且不露痕迹,有白乐天“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引》)的意境,滋生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愁绪。

整首词以景起始,又以景结束,隐含着怀人的幽思。不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用前人诗典隐括入律,无不思致缜密、浑然天成。(侯然)

链接 源于唐代的说话艺术。说话艺术相当于近代以来的说书,它兴起于唐代。唐代除了在佛教寺庙中的俗讲、变文之外,在民间还盛行一种说话伎艺。据郭湜《高力士外传》的记载,唐玄宗在退位以后,每日“与高公亲看扫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由此可见,在盛唐时期,说话伎艺已在宫廷中流行。中唐时期的诗人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的诗句下有诗人的原注云:“乐天每与予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一枝花》就是白行简所写传奇小说《李娃传》的故事。晚唐文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卷四的《贬误》篇中有记载曰:“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段成式所说的市人小说在当时列如杂戏之中,即是职业性说话艺人的伎艺。

逐渐繁荣的宋代说话艺术。随着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迅速壮大,“说话”艺术(相当于近代的说书),在两宋时期达到了繁荣兴盛。宋代城市中遍布的勾栏瓦肆,成为市民阶层娱乐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最受市井百姓欢迎的伎艺就是“说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载了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勾栏中“说话”的盛况,也介绍了当时最为著名的“说话”艺人,其中讲史七人,小说六人,说诨话一人。北宋时期“说话”伎艺甚至遍及闾里坊巷,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有记载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南宋时期“说话”伎艺的盛况则见诸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六,书中专列“诸色伎艺人”一条,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勾栏以及宫廷中的各种“说话”艺人的情况,其中演史艺人二十三人,小说艺人五十二人,说经、诨经艺人十七人,说诨话艺人一人。除此之外,在城镇、乡村还有大量的进不了勾栏、瓦肆的艺人,他们只能在路边、庙会等场所进行流动演出,人称“打野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