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定风波·苏轼》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定风波·苏轼》

公旧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沙湖,地名,今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②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③吟啸,吟诗、长啸。  ④芒鞋,草鞋。  ⑤烟雨,烟波风雨。⑥料峭,形容风力寒冷、尖利。  ⑦潇洒,风雨穿林打叶声。

此词尽显苏轼洒脱不羁、清旷豪放的词风。写作者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穿林打叶”四字颇具听觉和视觉效果,非常形象地描画出了这场雨的来势汹汹,风急雨骤。“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开阔。

过片写雨过天晴的景象。“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结拍“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从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于读者面前。

这首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以曲笔写胸臆,日常形象和深邃生活哲理的有机融合。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人生观。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又名《卷春空》《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平仄换韵,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十字,三平韵两仄韵;下片六句,三十二字,四仄韵两平韵。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另有仄韵体,为柳永创作,一百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六仄韵。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时苏轼正谪居黄州。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让苏轼得了病,幸得善医之麻桥人庞安常细心诊疗,方得痊愈。愈后并偕庞安常同游蕲水郭门外之清泉寺,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以记其事。那当然是另外一件事了。但苏轼置得疾而不言,反极言春风春雨与其意趣之联系,则其胸襟之高也是不言而喻了。

借自然景物表达词人面对人生挫折的胸怀,是苏词重要的组成部分。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著人生的情怀。下阕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豪放浪漫的词人眼里,“雨”是磨砺诗人意志的形象,他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豪迈洒脱。病好之后又于雨后与友人同游清泉寺,写下豪迈诗句。雨在苏轼的词中可谓尽显风流。

古诗中“雨”的意象: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一、雅雨: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微雨燕双飞”。二、愁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三、苦雨:“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四、豪雨:“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二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