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七言诗·新竹》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陆 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
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原诗今译】
插荆棘,编篱笆,是为护持新栽的青竹,
养成新竹成林,好看它映照绿波的清幽。
秋风卷地,竹林摇曳,送来了阵阵清凉,
赤日当头,清阴遮蔽,不觉得炎炎热暑。
新竹解箨了,耳畔传来了簌簌的拔节声,
新竹放梢了,眼睛看到了杈枒的幽竹影。
待我官闲归乡后,一定常来自栽的竹林,
那时节,竹席木枕,处处是乘凉的浓阴。
【鉴赏提示】
在近万首陆诗中,《新竹》并不为诗选家所注意。《千家诗》的编者是有眼力的。因为哺育新竹的艰苦,育竹成林的快乐,和育人的道理是一致的。况且此诗在形象的刻画上,既着意求工,语言又简练自然,明白如话,适合作少儿启蒙读物。
“插棘编篱谨护持”,首句就是一幅繁忙的劳动场景。也可能是公务之余、假日休息,我们的诗人插上荆棘,编成篱笆,谨慎小心地护持着新栽的竹子。当然种竹劳动绝不是“插棘编篱”两个项目,耕耘、整地、施肥、栽植、浇水等等劳动过程全省略了。“插棘编篱”见出诗人爱竹之深。“其莳也若子”,好像爱护小孩一样爱护幼竹。
题为“新竹”,当是初栽时所写。除首句外,以下七句皆诗人想象之词。接下来,诗人连用五句多侧面、多角度地对新竹生长发育过程进行形象化的想象描绘。
第二句“养成寒碧映涟漪”,“涟漪”是指水中细小的圆形波纹。此诗一名《东湖新竹》,“东湖”在今浙江绍兴市,即诗人的故乡、是典型的水乡泽国。一大片碧绿碧绿的新竹,在主人辛勤的护持之下,一天天长成了长高了,它的倒影映入清澈透亮的水中,水面还有细小的波纹。“寒碧映涟漪”,写了水的清、竹的凉。清、寒映照和通篇写竹的清新及诗意的清新传神是一致的。此句是以水写竹。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颔联首句写竹之高。“掠地”即卷地,风摇竹动,十分敏感,秋风卷地竹先感知,迎风摇曳,不仅有沙沙音响,且有阵阵清凉,此句以风写竹。次句写新竹之茂密。酷暑盛夏,烈日当头,竹荫遮蔽,人在其中,天凉如秋,并不觉得炎炎暑热,此句以日写竹。颔联一句言秋,一句言夏,总写竹之茂盛,是诗人“谨护持”的成果。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颈联追叙解箨、放梢之初,新竹生机盎然,养料充盈,生命力旺盛、生长极快。竹笣为“箨(tuò)”,箨解而竹梢放,竹竿在生长过程中笋壳逐渐脱落,其声簌簌,是为动;其影离离,是为静。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新竹生长的过程,使人如闻其声“簌簌”,如见其影“离离”——竹影散乱披扶的样子。尾联“卒章显其志”,诗人构想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将来归乡闲居之后,将会经常地来到竹林边,带上自己的枕垫竹席,仰卧其间,纳凉消夏,恰然自乐。这竹制的枕席又照应了诗题中的“竹”字。对竹子的爱好,是我国人民,尤其是洁身自好的高人雅士们的一贯传统。据《晋书·王徽之传》载,王徽之生性喜竹,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之中,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故,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是以民间早就有“看竹何须问主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说法。
苏东坡更是提高到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的比较高度,来认识竹的价值。他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这就不难理解陆放翁何以“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了。
陆游的近体诗,诗家多有高评。赵翼谓其律诗“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亦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瓯北诗话》)。沈德潜谓其“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说诗晬语》)。阅《新竹》一诗,严整工巧,情景两契,意境双偕,可见这些赞誉实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