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五言诗·过香积寺》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维《五言·过香积寺》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原诗今译】



我不知道那香积寺在何处,

只见数里都是高耸的云峰。

古树满山没有行人的小路,

听,哪里飘来隐约的钟声。

清泉水在危石上呜呜咽咽,

松林梢涂染着寒冷的日色。

黄昏,在空潭一隅的地方,

安心守禅,将会荣辱皆忘。



【鉴赏提示】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游览诗。香积寺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南子午谷中,又名开利寺,今犹存。诗人大概是第一次到这里游览,路径不熟,所以诗中多用疑问和猜测的口气,同时也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对沿途的景物特别感到新奇,印象也特别深刻。

首联两句说我只听说过香积寺,但不知究竟在哪里,入山数里,走进了云雾缭绕的山峰中。颔联两句说山间古木森森,人迹罕见,我正在迷惑迟疑间,蓦然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悠扬的钟声。“何处钟”承首句“不知香积寺”而来,正因为诗人不知寺院在何处,所以也就不知道钟声来自何方。但这只是当时瞬间感受的实录,事实上,诗人由数里云峰、古木无径的深山之中,最后找到香积寺,还是依靠这古刹钟声的导引召唤。只不过诗人将缘钟觅寺的情节省略掉了,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山行中刹那间的感受。

诗人此行是去佛寺游览礼拜,旅途中的渺渺云峰、森森古木,同时也象征着心灵上的迷茫恍惚,无所适从,依稀隐约的钟声把诗人从困顿妄想的状态中唤醒,启悟了他的禅心灵性,从灵魂深处去捕捉那神秘的节奏,感受禅定所带来的愉悦。但是由于诗人写得空灵超脱,如野云孤飞,不着迹象,所以这一层隐意反不易被读者看破。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两句都是倒装句子,意思是说山泉因受到高险石头的阻挡,发出低沉的响声,深山松林,一片葱郁,气候阴凉,就连那照在青松上的阳光也给人寒冷的感觉。“咽”与“冷”极传神,见用字之妙。写泉声着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绘日色用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这就是前人常说的“诗眼”。这两句还利用古代汉语的特点,省略了介词,词性活用,没有时态变化,使空间意象并发映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语言指义前的多层空间关系和兴象的复义效果,暗示出一种超越时间、因果关系静观体知的禅趣。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两句是说深潭本是毒龙潜居的地方,傍晚我见到潭中已空,想必毒龙已被高僧制服了。安禅,指佛教徒坐禅时心神安定,别无他念,一心向佛。毒龙,指人的邪思妄想。末两句借用佛典,表明闻法悟道后身心晏然,入于禅定,降伏妄想之意。

这首诗题为 “香积寺”,但并没有正面渲染寺院庙宇的宏伟庄严,而是采取侧面烘托、暗示的方法,不言山寺,而山寺自在其中,达到了深山藏古寺,欲隐弥彰的艺术效果。虽着意描写了山中的幽静,但并没有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特别地指出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样非但没有扰乱整个环境的幽静,反而更增添了丛林古寺的僻静之感。从动静的矛盾关系讲,这就是通常所讲的 “鸟鸣山更幽”;从哲理上讲,就是愈闹则愈静的禅理。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首句用一否定词“不”领起,极超忽高妙,第四句从文意上本应与首句相接,谓未见寺而闻钟,感到诧异,但在二、三句分别插入“数里云峰”、“古木无径”两个景语,这样,不单使人觉得路途幽长曲折,语意也显得婉转迂回了。使一、四两句在起承连接中极尽变化之能事。诗的最后两句,由景入理,归旨佛法,但因“薄暮空潭”仍为眼前环境,神秘的宗教体验过程用触景感物的形式表现出来,过渡浑然无迹,没有截分两橛之感。所以全首仍为整体,浑成一片,虽有奇句,不碍自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