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五言诗·秋浦歌(其十五)》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原诗今译】
哦,满头的白发居然长了三千丈,
只因为,那忧伤绵绵不绝如此长。
明镜啊明镜,你的主人我不明白,
你从什么地方,得到了九秋之霜?
【鉴赏提示】
李白写这首诗,大约在天宝十三载(754),诗人已经五十四、五岁了。秋浦是宣州属县,李白当时正在宣州一带漫游。在此之前,他在诗中多次感叹过白发早生,此时,白发一定是更多,所以,晨起揽镜,乍见又增添了许多白发,触目惊心,不禁惊呼“白发三千丈”!古人蓄发,平时挽在头顶,梳理时,长发便垂落下来。“三千丈”的夸张,就是在这样的具体情景下产生的,这一声惊呼,造成震慄人心的艺术效果,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手挽飘萧白发、满脸痛苦神情的老人形象。这句诗的潜台词是: 我这满头白发怎么会长得这样盛呢?自惊中包含着自疑,从而引出下句的回答。
“缘愁似个长”,原来是愁绪使人生出了这样长的白发。“似个”即“像这样”的意思。这句自答,语势跌落,形成一道曲折,情绪由暴烈转为悲凉。独坐愁城的诗人,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无力垂下了白发。诗人年过半百,功业无成,在那令人窒息的黑暗现实中,感到个人前途黯然无望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愈来愈尖锐,他还更忧虑国家的命运。这些令人忧心的事,诗人怎能不颜色改易、精神损消呢? 这便是“愁”的内涵。
第三、四句好像平地又起一层波澜,形成第二道曲折:“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似乎不相信自己陡然增添了许多白发,再次揽镜自照,好像不相信那飘满白发的镜中人就是自己。这一动作上的反复,表明李白虽然面对这严酷的事实,却不愿意承认的矛盾复杂心理,诗人对镜看得分明了,又引出另一个问题:“何处得秋霜?”这句问话,可能又勾起诗人一番痛苦的回忆:几十年来,诗人在命运的道路中奔波颠踣,一次次的失意、挫折,都使他胸中沉积起层层郁愤,头上又添数茎白发。这满头秋霜,乃是大半生坎坷经历的印迹和明证! 诗中连用“不知” “何处”两个疑问词,以强烈感叹的语气,把问题提了出来,却没有回答。它把无限的痛愤和悲凉留了下来。
在修辞学上,但凡要讲“夸张”,无不举“白发三千丈”为例证。李白是运用了夸张手法。虽然任何人的头发事实上不可能长到三千丈,但诗人夸张的目的不是在说头发,而是极言愁之深广,不是事实上的夸张,而是主观情绪冲动的夸张。而且诗人并没有说出愁的具体内容,更使人觉得其愁浩茫无边。在回味与思考中,我们认识了古代封建社会一位天才的可悲命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