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注释】 ①泛泛:船行水上。景,远行的样子。②言:我。养养,心中忧愁不定。③不瑕:难道。

【译文】 两个儿子坐在船上,乘船飘游走向远方。我在这里好不思念,内心不安而摇摇荡荡。两个儿子坐在船上,乘船身影逝于远方。我在这里好不思念,难道他们真会遭祸殃?

【集评】 《毛诗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八)

清·方玉润:“讽卫伋、寿之远行也。诗非赋二子死事也,乃讽二子以行耳。意以为孝子事亲,当先揆理,苟有当于理,虽违亲命,亦于天理人情无伤,若沾沾固守小节,不达权变,非徒有害于身,亦且陷亲不义,其于理又何当哉?……诗义若此,亦非其隐。”(《诗经原始》卷三)

近·吴闿生:“《六帖》云:‘诗人已知二子之见杀矣,然直言遇害,岂不索然无味,今不言其死,但想其去时之光景,而设为忧疑之言,则其情无限。含蓄悲伤,寥寥数言,有千万言不能尽者。此风人之致也。’最得此诗深处。”(《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

近·闻一多:“似母念子之词。……不遐,不至也。二子乘舟远行,途中不至遭逢灾祸乎?疑虑之词。”(《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今·陈子展:“《二子乘舟》,闵伋、寿也。此确似太子伋之傅母所作。……诗作于二子生前,傅母忧虑之词;非作于二子死后,国人哀悼之词也。诗义自明。”(《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关于诗经所反映的本事,大多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从前述“集评”中可以发现,这一首《二子乘舟》又属这种情况。不单写的对象是谁,这个问题难以弄清,甚至连作者应是什么人,也各家自有各家的看法。我们只知二子乘舟远逝,引起作者的忧伤,他(或她)心随舟去,唯恐二子途遇祸殃。这该是怎样浓烈惨淡的一种感情呵。诗人在表达这种情感时,尽管直言不隐,但由于主要描绘小舟远去,泛舟于茫茫水面的情形,这就将特定“离别”场面所常有的感情色彩,与言下应有之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它显得耐人咀嚼且回味无穷,若从常见的母子之情角度去琢磨,更觉它写出了一种“母爱”的深度。它无愧为中华民族较早写出伟大母爱的优秀之作,也在维护“尊重母亲”的民族传统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