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惟圆·望海潮》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史惟圆·望海潮》原文赏析

九日遥和次京山寺登楼

年年此日,登临极目,秋风暗送繁华。高阁凭虚,危栏独倚,眼前寂寞寒鸦。怅望暮云遮。忆山中伴侣,恣赏烟霞。搔首狂吟,恐应惊动列仙家。

夕阳处处堪嗟,况涛侵城堞,树拥堤沙。舞榭荒凉,梵宫消歇,一行雁阵横斜。何处更吹笳,叹劳劳车马,禁鼓重挝。天付闲身,醉来篱外伴黄花。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每年此日,登高眺望,极目千里,思亲念友之情往往倍加深切。唐代诗人王维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即写重阳登高之感。

这首词也写重阳节之感,是遥和友人京山寺登楼之作。用原作之韵,谓之次韵,故云“次”。他写的不只是思亲念友之情,同时也表现了深沉的时代感。京山寺可能在湖北省京山县。友人之原作中,可能曾写到江、山、城、寺,故和作中也写到这些景物。上片含两个层次,开头到“眼前寂寞寒鸦”是第一层,着力于客观世界表象的描写: 作者登高而眺,秋风飒飒,繁华景象在秋风中渐见凋零; 倚着高楼危栏,但见乌鸦横飞直过。这一切都透现出主人公的寂寞孤单,“独倚”之“独”强调了这种处境。而孤独寂寞更触动主人公的心灵,于是词人的笔触由表象而进入心理深层。在第二层中,便着力于表现客观环境与内心世界相撞击所产生的强烈情绪。由“怅望”暮云遮蔽的朦胧远景,到回忆往时的恣情赏景,使作者想“搔首狂吟,恐应惊动列仙家”,内心世界充满难以排解的矛盾。这里词人化用了李白《题峰顶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意。上片第一层的描写大体是静态的,而第二层描写心理动作却是强烈的,跃动的。两个层次又是相互渗透的,不能截然分开。

如果说上片成功地凸现了主人公的寂寞惆怅之感,那么下片就是重在表现荒凉消逝之感。下片开头一变而为深沉的叹息。首句“夕阳处处堪嗟”,并不仅仅是夕阳“堪嗟”,而是夕阳笼罩下的一切景物都令人叹息:浪涛拍击冲刷着城墙,使人想到刘禹锡《石头城》中的名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堤上密密的树木,使人想起韦庄《台城》中的名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一切都在经受岁月的磨洗。水边歌台舞亭一片荒凉; 梵宫(即佛寺)也已渐见败落。一行南飞的大雁排成歪斜的雁阵从空中经过;远处军号之声时时传来,用来约束指挥军队的鼓声也隐约可闻。在诸景的生动描绘中,词人有意突出其荒凉销蚀的成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岁月的侵蚀。结句“天付闲身,醉来篱外伴黄花”,是从对外界事物的万千感慨中,回到对主人公自身的交代。“黄花”指菊花,九九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晋代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写自己归隐后的闲适生活。此词结句写“闲身”、“醉”、“篱外”、“黄花”,显是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同样表现了主人公对闲适生活的十分向往。下片写景带有主人公强烈的主观色彩,词人用特殊的景物构成一个独特的环境,从而使其特殊的心境得到了有力的烘托。不仅如此,景物似乎也成了心态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是互为补充,互为加强。

这首词以朴实的语言写眼前景、心中情,如信手拈来,不见雕琢之痕。诗词是用以表情言志的,《文心雕龙·物色》篇称: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说外界事物往往决定内心情感,内心情感又决定作者的遣词造句。这首词抒情写景高度和谐,情辞兼得,颇耐人寻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