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平阶·望江南》原文赏析
江南柳,三月暗秦淮。玉辇不归歌舞散,莺花犹绕凤凰台。残照独徘徊。
南明唐王隆武二年(1646),清军攻破福州,执唐王,这个一度坚持抗清的南明政权灭亡了。唐王朝廷里的臣子有的降清,有的殉国。御史蒋平阶则改换姓名,穿上道士服装,到处飘荡。数年之后的一个春天,他来到南京,写下了这首《望江南》。
南京是明王朝开国时的国都,也是明太祖的陵墓所在地。永乐以后虽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保留着一套政府机构。而且,南明的第一个皇帝福王也即位于此。所以,在诗人心目中,南京正是故国的京城。而今江山易主,词人作为遗民来到此地,心中怎能不感慨万千呢?
三月的江南,春色正浓。诗人信步来到秦淮河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边的杨柳,所以此词一开头说:“江南柳,三月暗秦淮。”这个“暗”字一语双关,它一方面写出了柳树之繁茂浓密,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词人心境的暗淡无光。我们知道,在明亡以前,秦淮河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是文人墨客狎妓吟诗、流连忘返的地方。而今繁华已随同故国一起消逝了,剩下的只是绿树浓荫而已。此时词人心中的感受正如杜甫所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奇妙的是,眼中所见的盎然春色与心中所感的黍离之悲用一个“暗”字就统一起来了,真乃神来之笔。
接下来,诗人就从正面抒发故国之思了。“玉辇”本是皇帝乘坐的车辆,这里用来借指皇帝。当蒋平阶来到南京时,他所怀念的是雄才伟略的明太祖,还是昙花一现的福王、唐王呢?诗人没有明说,我们也毋需深究。在封建时代,皇帝是国家的象征。而当外族入主之后,人民更容易把对故国的怀念凝聚在故国之君身上。所以对诗人来说,他所怀念的实际上是故国。可是,故国已经灭亡了,繁华事去,歌舞人散,只有春风不知亡国之恨,还是一年一度地吹来。在南京的登览胜地凤凰台边,仍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一派春光。可是这春光不但不能抚慰词人的心灵,反而勾起了他的故国之思,使他惆怅,使他痛苦。他独自在那里徘徊凭吊,直至夕阳垂地,还是不忍离去!
我们知道,亡国之痛本是深哀巨痛,是宜用长歌当哭来表达的主题。可是蒋平阶却用一首仅有二十七字的小令来表达之,这就必须要惜墨如金,而词人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一不写故宫黍离,二不写城垣残破,而是用杨柳莺花的春色来反衬人事的寂寞和心境的凄凉。词人是畏于异族统治者的淫威而不敢长歌当哭呢,还是有意用欲言又止的方式来暗示亡国之恨的难以言传呢?我们无法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首词确实成功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故国之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