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歌·袁宏道·感事》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代诗歌·袁宏道·感事》鉴赏

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边取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防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本诗大约写于万历年间,正当明代内忧外患频仍之际。明朝中叶以来,皇帝往往不临朝听政,只经内监传达旨意。于是就出现了宦官、后妃擅权干预朝政,并与朝官勾结,形成朋党争斗,使朝廷日无宁时。这是内忧。至于外患,当时主要两大祸患;一是历来的东瀛倭寇犯边作乱;同时,又有关外女真满族的频频侵扰。特别是诗人所处的万历年代,以努尔哈赤为主宰的女真部族进犯朱明王朝的野心日益暴露,成为当时明朝的最大外患。这就是此诗的历史背景。

****



一、疑词诠释:

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湖南岳阳之西洞庭湖中。《史记·秦始皇本记》载:“浮江至湘山祠,……上向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死后葬此。”

露布——对不加封的诏书、简牍之类,或军中告捷文书之称谓。所以名“露布”者,谓不经封检而宣布,使四方速知,亦名“露版。”据《公文缘起》云:“露布之名,汉已有之,但非专用于军旅耳。”《汉书》载,“何武为刺史,齐心劾奏属吏,必先露章。汉官仪,凡制书,皆玺封,惟赦赎,令司徒印,露布州郡。”此指军事捷报之传递。

三殿——古代称“三殿”者有四:①即指三御殿。蒋防《望禁苑祥光》诗云:“树摇三殿侧,反映九城傍”;②宋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为“三殿”;③清代以宣和殿、中和殿及太和殿为“三殿”;④麟德殿之别称。此用第一义,泛指朝廷。

垂衣——即“垂裳”。原是定衣服之制,以辨贵贱,昭示天下以礼也。后用以称喻盛世之治。《周易·系传》有注云:“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用此,以说明朝廷已失“乾尊坤卑”之制,礼法不张。

白鸟——可以有三解:一曰泛指白羽之鸟,如鹤、鹭之类;二曰天鹅,亦名鹄,俗称白鸟;三曰,蚊子之别称。据《本草》附录云:蚊子,一名白鸟。此诗当指鸥鹭之类。

二、语译全诗:

晴空流云,远远君山可见依稀;

尽日江边,频频浇酒醉语歔欷。



关塞杳杳,不见报捷耀军威;

御殿萧萧,也无悬挂盛世旂。



边境防卫,历来重视兵精马肥;

朝廷议政,绝对难容不辨是非。



西山噬日,秋草平沙罩落晖;

鸥鹭依偎,来了生人远飞飞。

****





诗人在此营造了一个什么意境?诗篇到底要告示人们什么?

读完全诗给予人们一个强烈印象是:秋暮晴日,江边醉汉,在酒后吐“真言”——

边关吃紧,边军屡屡败北,边民常常遭劫;

朝内君主失政,尊卑越位,内廷专权,朋党为奸,无是无非,黑白颠倒;

有识之士,沉没草莱,一片混乱,只得隐避深山。

这正是诗歌在揭去外衣之后,显露给人们的真相——明代万历前后的真实状况。

何以见得?有以下几点可作佐证:

第一,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

正如前述明朝中叶以来,内忧深重,外患频仍。其内忧,主要是皇帝长期不临朝听政,由内监传达圣意,往往是歪曲或僭越,加以内廷后妃与内监,进而与朝官相勾结,大事干政,同阁僚对立,政令不畅,是非颠倒,朝政腐败。此其佐证之一。

第二,可以证之于诗人其他作品这方面作品甚多,比如五古——

三年忧国计,鬓发飘霜霰。……倭奴逼朝鲜,虚费百亿万。竭尽中国膏,不闻阙只箭。东虏近乘胜,虚声震京甸。我兵折大将,腹背两受战。……志士立功名,不在麒麟殿。卑官如冶场,英雄听锻炼。

( 《送刘都谏左迁辽东苑马寺簿》)



又如五律《登高有怀》诗云——

秋菊开谁对,寒郊望更新。乾坤东逝水,车马北来尘。屈指悲时事,停怀忆远人。汀花与岸草,何处不伤神。

这些诗言之凿凿,有情有物,声色俱佳,且寄意遥深。他的愤慨现实政治,关怀民生民瘼的作品,还有《逋赋谣》、《猛虎行》、《京洛篇》和《竹枝词》等等。

第三,他的诗文理论,也可从旁供证

公安派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是“抒发性灵,不拘格套”。也就是说,他反对贵古贱今,蹈袭拟古;提倡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还要有独创精神;在属文赋诗中,“文必贵质”。他们并不排斥有质的文,而是反对有文无质。袁宏道在《行素园存稿引》中,曾强调地说过:“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者非曰不工,质不至也。”又说“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

这些为文赋诗的道理,在上述引到的诗歌中多所体现。特别是《感事》这一篇,值得加以深察。因为此诗与其他诗歌有所不同。构思奇巧,措辞含蓄,语调委婉,如不能以其之矛去戮其之盾,恐怕容易为那些带膜的诗语所塞目蒙骗,见不到真相,悟不到真情。比如中间两联,说得多含蓄婉转,不温不火,甚至反话正说,令你难以摸到作者的真正旨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