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英雄之言》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散文赋《英雄之言》原文与翻译、赏析

[唐] 罗 隐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视玉帛而取之者(11),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12),则曰:救彼涂炭(13)。牵我寒饿者(14),无得而言矣(15);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16)。而西刘则曰(17):“居宜如是(18)!”楚籍则曰(19):“可取而代(20)!”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21)、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22),然后生其谋耳(23)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24),不为人所窥者,鲜也(25)

〔注释〕

①本篇选自《罗隐集》。②物,这里指动物。韬晦,收敛锋芒,隐藏踪迹。③盗,这里指敌人。④故人亦然,因此人也是这样。⑤冠履,戴着帽,穿着鞋。⑥衣服,穿着衣服。⑦异,不同。⑧退逊,退让,谦让。一作“退让”,义同。⑨正廉之节,端正廉洁的节操。一作“贞廉之节”。⑩不常其性,不能始终保持这种品性。其性,即指上文“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一作“不恒其性”,义同。(11)玉帛,玉器和束帛。这里泛指财物。帛,丝织品的总称。(12)家国,分封制下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13)涂炭,污泥和墨炭;比喻困苦的境地。(14)我,一作“于”。(15)得,通“德”。(16)宜以百姓心为心,应该将百姓的心意作为自己的心意。(17)西刘,指西汉刘邦。(18)居宜如是,《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 大丈夫当如此也!’”(19)楚籍,西楚项羽,名籍,故称楚籍。(20)可取而代,《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21)意,猜想,意料。(22)靡(mi米)曼骄崇,豪奢骄纵。(23)谋,图谋,营求。(24)峻宇,高大的屋宇。逸游,逍遥快意的游乐。(25)鲜,少。

〔分析〕

罗隐生活于唐末的动乱时代,曾十举进士不第,他的诗歌与散文多愤世嫉俗之词,那些抒写杂感的小品文就结集为《谗书》。鲁迅先生指出:“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南腔北调集》)《英雄之言》就是其中的一篇。所谓“英雄”就是指那些打着“救民”旗号而夺取天下的野心家们,文章对他们的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提出了警告。

文章短小精悍,仅一百六十余字,但含意深刻,耐人寻味。作者的运笔腾挪跳掷,初读似乎难寻其脉络,但仔细琢磨,又觉连山断岭,脉理宛然。

文章一开始揭示了自然界与人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动植物常有韬晦敛迹的本事,如形成保护色或深自掩藏,为的是防御盗掠者的侵袭,人也是如此。但是文章并未将这个意思发挥下去,而是宕开一笔,转入另一层意思,探讨了盗与人的异同:所同者都要穿衣戴帽,穿鞋走路;所异者在于盗常会丧失人性良知,不能始终保持谦让之心,廉正之节。

第三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但是它又未循上面的话题生发开去,却转而对比了两种人物的举止言行。见财物而取之者,会说是因为寒冷饥饿;见国家而取之者,则说是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对于前者,当然是没什么好说的(或将“得”解为“德”,那就等于说此类人没什么德性可言);而后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处处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刘邦在做皇帝之前,曾到过咸阳,见到秦皇的气派后,就喟然太息曰:“嗟乎! 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在会稽见到秦始皇出游,就说:“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显然他们的动机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觊觎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与享受。作者在这一段的行文中未着一“盗”字,其实正是指斥他们为大盗,因为这一段的最后写道:“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奢华豪侈,不可一世),然后生其谋耳。”作者在此对他们本质的揭示正与上文对“盗”的概括相契合,那末他们实质上是大盗也就不言自明了。如此措辞,委婉曲折,意在言外,见出文心的深细。

最后一段作者感叹:“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这一段揭出题旨,收束全文。首先,作者将上述争夺最高权力的人物称为“英雄”,而其实质却是窃国之大盗,这就对统治者、野心家作出了辛辣的讽刺。这种愤慨之言、反叛之音在古代文人中是颇为难得的。接着,作者指出统治者的权力与享受,即所谓“峻宇逸游”,很少不为人所艳羡,又呼应了第一段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告戒统治者乃至世人,不可穷奢极侈,恣意妄为,应该有所收敛,亦即开头所说的“韬晦”,以防为人所盗。这也可算是对统治者愤慨之余后的一点点忠告吧。由此可见,这最后一段呼应了上文的两层意思,也是概括了文章中心思想的两个方面。

本文写得曲折腾挪,文意似断实连,语言也追求奇诡,这是晚唐文章的风气使然,从皇甫湜到孙樵,文风愈益趋向怪奇险僻。但是寻绎此文,其题旨脉络还是宛然可见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