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国语》·祭公谏征犬戎
(周语上)
穆王
【1】将征犬戎
【2】, 祭公谋父
【3】谏曰:“不可。 先王耀德不观兵。
【4】夫兵戢而时动
【5】, 动则威;观则玩, 玩则无震
【6】。 是故周文公之 《颂》 曰
【7】:‘载戢干戈, 载櫜弓矢
【8】。 我求懿德, 肆于时夏
【9】,允王保之
【10】。’先王之于民也, 茂正其德
【11】, 而厚其性, 阜其财求
【12】 , 而利其器用; 明利害之乡
【13】, 以文修之, 使务利而避害, 怀德而畏威, 故能保世以滋大
【14】。
“昔我先世后稷
【15】, 以服事虞、 夏
【16】。 及夏之衰也, 弃稷弗务, 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
【17】, 而自窜于戎翟之间
【18】, 不敢怠业, 时序其德, 纂修其绪, 修其训典
【19】, 朝夕恪勤, 守以惇笃, 奉以忠信, 奕世载德, 不忝前人
【20】。 至于武王, 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 事神保民, 莫不欣喜。 商王帝辛
【21】, 大恶于民。 庶民弗忍, 欣戴武王, 以致戎于商牧
【22】。 是先生非务武也, 勤恤民隐
【23】, 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 邦内甸服
【24】, 邦外侯服
【25】,侯卫宾服
【26】, 夷蛮要服
【27】, 戎翟荒服
【28】。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29】。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
【30】,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
【31】,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
【32】,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
【33】!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34】。”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荒服者不至。
【注释】
【1】穆王:周天子,名满。康王之孙,昭王之子。
【2】犬戎:我国古代西方民族名,又名昆戎。商朝和周朝时,在今陕西泾水渭水流域游牧。此句意为穆王欲征其不享之罪。
【3】祭(zhai)公谋父:周穆王的大臣,封于祭,故名祭公,谋父是他的字。父,旧读fu。
【4】彰明美德,不炫耀兵力。耀,明也:观(guan):示也。
【5】戢(ji):聚集、收藏。时动:按一定的季节行动。如春夏秋三季务农,冬季讲武。
【6】威:可畏。震:惧怕。
【7】周文公:即周公,“文”是其谥号,周武王之弟,名旦,也称叔旦。此处所引《颂》诗,见《诗经·周颂·时迈》。
【8】载:语助词,无义。干戈:兵器名。櫜(gao):古时藏弓之袋,此处作动词,收藏弓箭的意思。
【9】懿德:美德。时:是,这。夏:指中国。
【10】允:信,相信。王:指周武王。
【11】 茂: 勉励。 德: 道德。
【12】 阜 (fu): 大, 多。 大其财求, 使之不饥不寒, 所以厚民之生也。
【13】 乡 (xiang): 所在。
【14】滋: 增益, 加多。 此几句言耀德不观兵的效益。
【15】先世: 先代。 后稷: 舜时农官。 后, 君主之意。
【16】 虞: 虞舜。 夏: 夏朝。 弃为舜的农官, 而弃子不窋又为夏启的农官, 故称“服事虞夏”。
【17】夏之衰: 指夏启的儿子太康的时代。 窋, (ku): 弃的儿子。
【18】 窜: 逃走。 戎翟: 即戎狄, 我国古代对西北部民族之统称。 尧封弃于邰, 至不窋失官, 去夏而迁于邠, 邠西接戎, 北接翟。
【19】纂: 继续。 绪: 事业。 训典: 教化法度。 修: 增进, 加强。
【20】 恪: 恭敬, 谨慎。 惇: 淳厚。 奕世: 累世。 忝, 辱。
【21】 辛: 商纣王的名。
【22】 商牧: 商地牧野。 牧野, 今河南淇县西南。
【23】 隐: 痛苦。
【24】 邦内: 指畿内, 即国都四面近郊五百里内地区。 甸服: 甸, 即田地; 国都近郊地区的人, 以耕田交粮服事天子, 称甸服。
【25】 邦外: 畿外, 即国都四面近郊五百里之外的地区。 侯服: 诸侯国服事天子。
【26】 侯卫: 诸侯国的外卫, 即邦外四面的地区, 也是五百里。 宾服: 因不是诸侯, 而是以宾客的身份服事天子。
【27】 夷蛮: 古时对边远民族的称呼。 要服: 要 (yao), 约, 依靠立约结盟来服事天子。
【28】 荒服: 其地更远, 处于荒野, 故称。
【29】 祭: 祭于祖考。 祀: 祀于高曾。 享: 献。 献祭品以祭祀始祖。贡: 贡纳祭品祭祀远祖、 天地之神。 王: 入朝朝见天子, 指夷狄的首领承认周朝之正统。
【30】序: 次序。 指上述“意、 言、 文、 名、 德”五者的次序。
【31】 辟: 法令、 条例。
【32】 大毕、 伯士: 犬戎氏的两个君主的名。
【33】 顿: 败坏。 意谓既废先王待荒服之训, 恐终王之礼将自此坏掉。
【34】树: 树立。 惇: 淳厚。 纯固: 专一。 御: 抵御。
【赏析】
《国语》据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著,故有《春秋外传》之称。主要是记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一些国家的贵族大臣们的言论。《祭公谏征犬戎》正反映了《国语》的这一特点,全篇五百一十二字,除篇首十二字和篇末二十二字外,其余均为记述祭公的劝谏之词,紧扣一个“谏”字。
周穆王是个野心勃勃的穷兵黩武者,竟要出兵征讨本无过失的犬戎族。他的大臣祭公谋父苦心劝谏,从“先王耀德不观兵”的观点出发,引经据典,回环往复,作了很有说服力的分析。无奈穆王不听,仍然出兵征伐犬戎,结果导致失败和孤立,犬戎等民族从此也不再朝见了。
文章通过这样一个事例,向读者揭示出:大国不可恃强炫耀兵力。兵力用的得当,则可显出威势,如果滥用兵力,反而会失去威慑力。不应当为使用武力而使用武力,使用武力是为了免除人民的灾苦。用兵要有用兵的道理,毫无道理地随意派兵镇压,则将招致失败,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穷兵黩武,玩火自焚。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篇首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两句话十二个字,便点了题,入了题并引领了下文。《古文观止》中搜集的文章,在开篇上都各有特色,尤以简练切题为著,繁简得当,繁者不惜回环往复,简者着笔惜墨如金,堪称大手笔。两句叙述之后,便开始了祭公的长篇论述。“先王耀德不观兵”一句是全篇的主旨所在。论述从“先王”开始,既铺垫了层次(这一点我们读完全篇即可明了),又增强了说服力。先王,泛指周朝前代君王;耀,是昭明之意,观,是显示之意。此句提出只“彰明美德,不炫耀兵力”的论点,总领了下文。随后,又以用兵的辩证法,进一步说明“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的道理,把“耀德不观兵”的主旨又引申了一步,为了强调这一观点,祭公又引用周文公在《诗经·周颂·时迈》中的句子,以为佐证。这个引文极妙,一方面是对“耀德不观兵”的引证;另一方面因引用的是先王之言,暗示有不可不尊之意,使劝谏更为有力。这无疑是软中带硬之笔,那么接下来便是硬中有软的笔法了。祭公娓婉地道出了先王用兵政策所显示的成果,提到了“保世”的高度,以先王的事迹阐明了“耀德不观兵”的益处。到此,似乎已说得很透彻了,然而祭公的劝谏并未止于此。
上为引经,下则据典。第二段,祭公更详细地列举了先代的桩桩功德,进一步教化周穆王。从始祖弃(即后稷)说到弃的儿子不窋,又说到周武王,列举其政绩,目的在于劝谏穆公效法先朝,遵循祖训。并在此段末尾揭示出先辈们所一直遵循的政策是“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控纵自如,收放有致,仍回到了劝谏的中心论点,紧扣主旨,看似阐发恣肆,实则不离本意。就像放风筝,任它飞得再远,也有一线在手,总要收回来的。
第三段则从感性阐发到理性论述, 再次据典, 从“先王之制”的角度进行劝谏。 文中列举了甸服、 侯服、 宾服、 要服、 荒服五种朝服的内容, 祭公不惜以大量言辞说明这“五服之制”是为了什么呢?不妨往下看去:“于是乎有刑不祭, 伐不祀, 征不享, 让不贡, 告不王。 于是乎有刑罚之辟, 有攻伐之兵, 有征讨之备, 有威让之令, 有文告之辞。”原来祭公先从反向着笔, 列举应当用兵的各种情况, 备述原由, 并说明只有循理用兵, 才能令远近归服。 读到这里, 聪明的读者自当会心, 预感到这是一反一正之笔法。 下一段, 祭公该从正面来作文章了。 这一段的特点是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快节奏地层层列述, 一贯到底, 一气呵成, 大有滔滔不绝之势。
第四段, 祭公果然从正面入手, 说明犬戎并未违背朝见之律。 并反问道:“陛下若以不奉献的罪名去征伐犬戎, 显示兵威, 这不是废弃先王的教诲, 破坏终王之礼吗?”而且祭公更进一步分析: 犬戎族已树立了淳厚的风尚, 能够遵循先世的德行, 始终如一地守卫国家, 必定已有抵御我们的准备了。 好一个锐利的反诘! 好一个英明的预见! 一个是“失道”, 一个是“得道”, 两相对比, 犬戎族所尊奉的方针, 正是周穆公所背离的政策, 多么鲜明的对照! 穆公如不纳谏, 焉能不败乎?
到此, 似乎再顽固的人也要从谏如流, 改变征讨犬戎的主意了, 如此浅显的道理, 穆公岂不明晓?然而文章妙在不意而转, 结果出乎意料。 最后一段,“王弗听, 遂征之”, 穆公的穷兵黩武竟到了这种地步, 实在令人吃惊。 如此一意孤行, 结果是“得四白狼, 四白鹿以归。 自是荒服者不至。”穆王的讨伐取得了什么辉煌战绩呢? 原来不过四只白狼, 四只白鹿而已, 并且边远的荒服之族再也不来朝见了, 可谓国际关系急剧恶化。 这一后果远非穆王所料, 却恰是祭公谏言不幸而言中的。 以这几句作结, 不无揶揄嘲讽之意。
读罢《祭公谏征犬戎》, 掩卷而思, 我们所获得的不单是领略了文章的开篇简当, 结尾不凡, 详略得当, 往复回环, 正反对照, 层层相连, 主旨贯通, 句法多变等写作技巧, 更悟出了这样一番道理: 用兵之慎, 慎于用火, 滥用如玩火, 玩火必自焚! 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的一副联语:“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以此作为此文的注脚, 大概不为生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