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陈师道诗《示三子》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歌·陈师道诗《示三子》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据四部丛刊本《后山诗注》,下同)

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是江西诗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也被称为这个诗派的第二宗师。人们常以黄、陈并提,足见其在宋诗中的地位和影响。他虽然做过徐州、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但时间不长,一生清贫,有时连妻室儿女也养不起。他为人正直,不依附权贵,故终身坎坷,很不得志。在创作上尊崇杜甫,但更接近黄山谷。他曾说:“学诗之要,在乎主格、命意、用字而已。”(摘引自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主张“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一生注重字句的锤炼,创造了拙朴的艺术风格,对江西诗派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示三子》是《别三子》的姊妹篇。《别三子》描写因家贫无力养活妻儿,不得不送他们远随岳丈,寄养他乡的生离死别之苦;《示三子》则写久别重逢的情景。一写离别,一写重逢,都浸透了诗人的骨肉情和伤心泪。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穷困送妻子寄居外家,到哲宗元祐二年(1087),因苏轼推荐,诗人任徐州教授职,妻儿始回家乡。诗从欲回未回时写起:“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二句写长别离的感情波动,先抑后扬。首句说,亲人远走异乡,似乎彼此淡忘了,其实哪能相忘,只不过相见无期,无可奈何而已,这是从远处落笔。次句便转入写眼前,而今归期已近,就要和亲人见面了,不禁悲喜交集,高兴得难于抑制。两句一远一近,拓宽了诗的内涵,写尽了悲欢离合的复杂感情,表现了错综变幻的心理状态。接着写相见:“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及至儿女回到身边,而其面貌却变得有点认不出来了。一个“略”字,用得极好,准确地表现了久别重逢时特定境况与心理。这是进一步写悲喜交集的感情,然而“喜”已占优势,自然地过渡到下两句:“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相见时因极度惊喜而语塞,千言万语化成了纵横热泪,以后才甜蜜地欣慰地微微一笑。伸展前两句,进一步写相见时的情景,生动而又真切。久别重逢,诗人深感意外,是否幻梦,“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明明知道不是梦境,而心中却犹恐是梦,颇有心惊魂未定戚戚难安之感,更深一层地写出了离别之苦。“忽忽”一句把这一心态惟妙惟肖地再现于笔端。这二句由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点化而来,却又别出新意,出于蓝而胜于蓝。整首诗都用寻常语,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与亲人相聚时复杂的感情和变化多端的心态,于平易中见奇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