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龚自珍
减字木兰花·偶检丛纸中
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海棠花,人称“花中神仙”。宋代苏轼爱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赏》);陆游爱海棠,“贪看不辞持夜烛”(《海棠》),“被人唤作海棠颠”(《花时遍游诸家园》)。数百年后,龚自珍亦以独特感受,抒发了怜爱海棠之心曲。关于这首词的作意,词人在小序中已有说明:他十七岁那年暮春(戊辰年),在北京悯忠寺收集了一包海棠花瓣,十年后,在外地,偶然从书本里发现它,睹物思情,感时伤怀,茫然流涕,而作此词。
首句破空而来,突兀奇警。“人天”,人心和天意。“无据”,无准,不定。海棠花花团锦簇,重葩叠萼,占春颜色最风流。可曾几何时,这艳媚烂漫的名花却又在春风中飘摇零落,遭众人碾踏。造化既赋予海棠以幽姿淑态,人们既培育了海棠叶茂枝柔,可为何又偏偏要作践它?真是天意无常,人心难测啊!“人天无据”虽仅四字,但凝聚了词人万般感慨,回荡着一腔不平之气,其情其理是经回转激荡之后喷射而出的,可谓字字千钓,撼人心魄。次句直言惜花之举:把花瓣仔细收集珍藏起来。“侬”,即我。“香魂”,指海棠花瓣。海棠花初开如胭脂点点,开后渐成缬晕明霞,落时则若宿妆淡粉。以“香魂”言之,颇有赞美海棠花零落仍不失娇妍,继续美化人间的高贵品格之意。三、四两句感时叹花。时光流逝,迷离恍惚之中,京都悯忠寺的海棠花开花落又过去了十年。这里词人以想象之中的悯忠寺海棠花开十度,而委婉道出自己收藏花瓣已经十年。名花有几个十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盛况难再,年华易逝。字里行间又隐约地透露出身世之伤感。
过片顶接歇拍,从时间、空间上翻进一层,渲染惜花之情。十年了,尽管与北京相隔千里,但惜花之心依然未变,一直悬念着寺中的海棠。在词人的想象中,这狼藉满地的落红,定然带有被风雨摧残的痕迹。两句既言花,又自比,是词人为求功名、谋稻粱而颠沛奔波之状况的隐喻。结拍两句由花及人,总束全篇,点明题旨,直接表达了惜花之真情、隐情:不要怪我如此爱花惜花,我的身世也和落花一样!十年前如此,十年后依然如此。这两句充满了词人的酸楚之泪,凝聚了其十七至二十七岁人生的不幸遭遇。词人饱学多才,极欲尽早用世,但十年奋斗,得到的却是打击和磨难。光阴东流,才华虚掷,功名无期。名花如此,世道人生之艰难亦如此。词人这种同命相怜何必分人花的感叹,直贯全词。因此,写花,实质上也是自咏。其涕泪横流之伤感,除了“身世”之叹,还深刻地反映出更深层次上的时代的悲哀。这也许就是在苏轼、陆游等写下咏海棠的诸多名篇之后,龚自珍这首小令依然不失其魅力,而被人们长久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