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杨万里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杨万里以诗名世,尤以山水田园诗为著,与范成大齐名。词作虽不多,但有几首写得极有韵致,这首《好事近》便是其中之一。小题交代出望月的时间和地点。万花川谷是诗人在吉水故乡的一处花圃,与他的读书宝“诚斋”相去不远。

上片入手擒题,但不直说万花川谷,而是先绕一笔,点出诚斋,说“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未到”、“先到”四字,不但是以拟人手法写月,无情似有情,而且落笔见奇,出人意外,在读者心中造成一种急欲探知究竟的悬念。试想,皓月当空,清光烛地,无远弗屈,焉有“未到”、“先到”之分?及至读到“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才知在诚斋和万花川谷之间隔着“一庭修竹”,是高大茂密的竹林遮住了诚斋的月光。至此,词意明晓,词境也豁然显露。原来,诚斋在幽篁之西,明月见迟,而万花川谷在幽篁之东,别无遮隔,月出东方,即已朗照。诗人急于赏月,故在明月初上时分来到先得玉兔的万花川谷。但这些都没有平直地说破,而是一笔一转,一转一境地写来,笔路极活,饶有奇趣。如从字面寻求,还可以发现,诗人说是望月,可是上片无一句写月色之美,这又使读者费尽猜测。但仔细一想,又分明是写了万花川谷之月和诚斋之月。前者是月映万花,花月交辉,一片清丽;后者是月洒翠竹,万竿清影,一片清幽。两处月色,两般韵致,两种境界,一明一暗,相映成趣。这才是乍看不见月,细想无处不是月,不讲字面功夫,全在以意造境,神韵内含,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上片以对比手法写两处之月,下片以反衬手法写一处之月。一是暗写,一是明说;一是空间上不同的月景,一是时间上不同的月色。有实有虚,时空交会,情景两谐。换头两句,写七月十三日夜月色的清润明澈。“如玉”二字,缴足题面,极简明亦极形象,既将万花川谷冰清玉洁的月色写活,也将望月所得说透。而且全词比喻月色之美也仅此二字,真是惜墨如金,不肯破费半字。这两个字将十三夜的月色写得很美,也恰到好处,赏月爱月之意溢于笔端,此夜望月也可以收结了。可是,诗人平地又忽生妙想,说此夜之月不是月色最美时候,于是波澜再起,推出结尾两句:“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如此一结,由十三夜的望月推想出十五十六的月色,翻出一层新意,跳脱出此夜赏月只说此夜月好的旧套,表现出对美的不断追求的艺术情思。由此可见,“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不单是写是夜月色之美,还为着反衬十五十六的奇绝秋光,先用“才……已……”赞叹其美,后用“未是”二字将其压下,寥寥数语,便将欲抑先扬的手法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由于先已赞叹十三夜月色如玉,十五十六的月色清景便不需多费笔墨,所以只用了涵盖极广、美到极致的“奇绝”二字。

杨万里写诗,历来不肯傍人篱下,蹈人规矩,说“作家各自一风流”,独标“活法”,此词亦如此,语浅意深,辞简意繁,富奇趣于平淡之中,标高格于笔墨之外,机杼自出,卓然一格。《历代诗余》引《续清言》谓诚斋“不特诗有别才,即词亦有奇致”,以此词观之,言而有征,可为古今定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