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鉴赏·五藏山经·中山经·中山八经》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山海经鉴赏·五藏山经·中山经·中山八经》鉴赏

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犛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柚。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钩端。神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睢漳之渊,出入有光。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麖麂;其鸟多白鷮,多翟,多鸩

又东北二百里,曰宜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又东北二百里,曰纶山。其木多梓楠,多桃枝,多柤栗、橘柚,其兽多闾、麈、羚、㚟

又东二百里,曰陆䣀之山。其上多㻬琈之玉,其下多垩,其木多杻橿。

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水。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又东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樗。神涉处之,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

又东百三十里,曰铜山。其上多金、银、铁,其木多榖柞、柤栗、橘柚,其兽多犳。

又东北一百里,曰美山。其兽多兕牛,多闾麈,多豕、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东北百里,曰大尧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机,其草多竹,其兽多豹虎羚㚟。

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

又东北七十里,曰龙山。上多寓木,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锡,其草多桃枝、钩端。

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榖柞,多黄垩、白垩。

又东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多寓木。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其上多㻬琈之玉,多赭,多邽石,多寓木,多柘。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又东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铁,其木多柏。

又东南七十里,曰讙山。其木多檀,多邽石,多白锡。郁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砥砺。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仁举之山。其木多榖柞,其阳多赤金,其阴多赭。

又东五十里,曰师每之山。其阳多砥砺,其阴多青雘。其木多柏,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又东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榖柞椒柘,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其兽多豕鹿,多白犀,其鸟多鸩。

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鸡祈瘗,用一藻圭,糈用稌。骄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婴毛一璧。

〔注释〕①杼:音树(shù),柞树;又音柱(zhù),织布的梭子。②睢(suī)水:一作“雎”。睢水即今日从湖北省荆山山脉发源的沮水。③犛(máo)牛:犛,牦的异体字。④鲛(jiāo)鱼:鲨鱼,俗称沙鱼。⑤神(tuó)围:,从字形看像是鳄鱼。神围是睢漳渊之神。⑥麂(jī):体型小的鹿,仅雄性有角,产于中国的有黄麂、黑麂、赤麂等。麂皮细腻柔软可用于擦拭镜片。⑦鷮(jiāo):长尾雉,与环颈雉相近。 ⑧鸩(zhèn):长颈赤喙,羽毛紫绿色,有毒。据说以其羽在酒中一划,饮之立死;又云这种鸟喜食毒蛇,雄鸩名叫运日,雌鸩名叫阴谐。⑨洈水:洈音维(wéi)。⑩柤(zhā):同楂。⑪麈(zhǔ):似鹿而大,相传其尾能够辟尘,因此用麈尾制作的清扫尘土的用具又称拂尘,道士手中常持此物。⑫㚟(chuò):郭璞注称“奂似菟而鹿脚,青色”,疑即兔豚鼠,现栖息在南美洲,站立高度可达70厘米;或谓狡兔,或谓鼠兔。⑬陆䣀之山:䣀音(guí)。⑭神计蒙:漳渊之神。⑮珉(mín):石质近似玉的白色美石,类似汉白玉。⑯神涉:岐山之神。⑰寓木:木耳、石耳、灵芝等真菌。郭璞注谓:“寄生也,一名宛童,见《尔雅》。”⑱邽石:未详,或谓即封石。⑲白锡:锡、铅、锌等共生矿石。

【鉴赏】《中山八经》即中部山区第八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有23座山,4条河流,6处地望,52处矿物,58处植物,33处动物。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八经》是《五藏山经》26条山脉里记述矿产最多的山脉之一,表明这一带曾经有着发达的采矿活动(目的主要是制作颜料和冶炼青铜器,或许也包括贸易)。《中山八经》所述区域大体在今日湖北省的荆山、大洪山一带,这里的居民供奉鸟身人面之神,祭祀时要用雄鸡、藻圭、精米祭神。其中骄山是先祖陵墓所在地,因此骄山多松柏树(墓地用树),多桃树(桃木有辟邪之效力)。

本章第1节中,景山所出睢水即今日湖北省西北部的沮水,第2节中荆山所出的漳水今日仍然名叫漳水,它们汇合后称为沮漳水,向南流入长江。荆山山脉的北面是武当山,西面是大巴山,著名的神农架就位于荆山与大巴山之间。荆山山脉长约150公里,宽约20至30千米,因盛产荆条而得名,其高峰望佛山海拔1946米,聚龙峰海拔1852米。在《五藏山经》里,除了《中山八经》总称荆山之外,《中山十一经》亦总称荆山。在先夏传说里,黄帝和大禹都曾在荆山铸鼎,相传黄帝铸鼎的荆山在河南省灵宝县,而大禹铸鼎的荆山则在陕西省大荔县或富平县。春秋战国时期卞和采玉处的荆山,一说在湖北省的荆山北麓南漳县,一说在安徽的怀远县。

第3节中骄山的神单围是当地居民供奉的守护睢漳之渊的吉神。在举行巫术活动时,由头戴羊角、装饰虎爪的巫师来装扮成神单围;在迎神和送神的过程中,民众都要燃起火把、打起灯笼、点燃篝火,以壮神威。

第8节中光山的漳渊与第3节骄山的睢漳渊,在当时应当是两处面积很大的湖泊,人们依湖而居,乘船来往或打鱼,为了保平安,需要祭祀湖神。两者对比之下,神单围似乎要温和一些,而神计蒙则显得脾气暴躁或威力更强,这可能与两处湖泊的风浪高低有关。今日上述地区属于江汉平原,境内的大湖泊已经很少了。

第9节中岐山的向阳面和山的上半部同时出产金,这在《五藏山经》记述的447座山中并不多见。此处未言神涉单的职能,当系缺文。所谓神涉单“方面”,当指戴着方形面具;“三足”,如果不是畸形,则可能是某种特殊的装饰,例如假腿、拐杖或尾饰、且饰。尾饰曾在史前人类社会广泛流行过一个时期,在世界许多地方的远古岩画中,都有绘着尾饰的人物画。我国青海大通县马家窑文化出土的一件彩陶盆上绘画的舞蹈纹,舞者均绘有尾饰;而阴山岩画上的人物画,无论是舞者还是猎人几乎都绘有尾饰。多数学者认为尾饰起源于捕猎,猎人伪装成动物的样子以吸引要捕猎的动物。与此同时,西王母豹尾以及九尾狐等有尾人神和多尾动物的传说,也都是有关尾饰的描述。所谓且饰,是远古人在生殖崇拜的巫术舞蹈活动中,对男性性器官的夸张装饰物或模拟替代物,类似的情景在今日民间舞蹈和戏曲中仍然可以见到蛛丝马迹。

第10节的铜山上多金、银、铁而无铜,或许是因为已经将山命名为铜山,故而考察者省略了记述产铜的文字,也可能此处铁字原本是铜字。今日湖北省大冶县境内的铜绿山是一处古老的矿山,赤铁矿、孔雀石、自然铜至今仍然遍布山野;每逢雨后,铜绿如豆点缀于土石之上,故而得名。经考古发掘,这里已清理出西周、春秋至汉代的采矿井巷数百条,矿井深度50余米,附近还有殷商、西周以及宋代炼铜遗迹遗物。

第22节中的师每山和第23节中琴鼓山的名称当有所指。其中,师每山出产的树被记述为“其木多柏,多檀,多柘”,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分别是三种树。对比之下,琴鼓山出产的树却被记述为“其木多榖柞椒柘”,尽管我们知道它们分别是榖树、柞树、花椒树和柘树,但是这种表述方式仍然容易使我们产生误解。例如,琴鼓山“多豕鹿”,我们就难以确定这里有豕和鹿两种动物,还是有一种又像豕又像鹿名叫“豕鹿”的动物。显然,这对我们今天统计《山海经》记述的动物、植物种类造成了困难,同时也对我们为《山海经》原文加注标点符号增加了难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