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类·不留滞于物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如史邦卿 《东风第一枝·春雪》云……,《绮罗香·咏春雨》云……,《双双燕·咏燕》云……,白石《暗香》《疏影》咏梅云……,《齐天乐》 赋促织云……,此皆全章精粹,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至如刘改之 《沁园春》 咏指甲云……,又咏小脚云……二词亦自工丽,但不可与前作同日语耳。(张炎 《词源》 卷下)
【词例】
东风第一枝
春 雪
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漫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犹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寒炉重熨,便放漫、春衫针线。怕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解析】 咏物词是一种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抒写,表达词人情怀的抒情诗体。“不滞留于物”是咏物词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它是说凡是好的咏物词必须是既咏物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所刻划、吟咏的物象上,“不可不似,尤忌刻意求似,取形而不如取神, 用事不若用意”(徐釻 《词苑丛谈》 卷一引邹祇谟语)。张炎说的“体认稍真, 则拘而不畅; 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是深得咏物神髓的甘苦之谈。它指出了写咏物词要做到“不滞留于物”必须防止两个偏写,一是“体认稍真”,即一味追求事物外貌的形似,捕捉到的只是外在的形象,这样,即使维妙维肖,可以乱真,也只是“拘而不畅”,缺乏生香活色,不能有感人的力量; 一是“模写差远”,即离开精细准确的描绘,而只去追求所咏之物的所谓神韵气质,在牝牡骊英之外用功夫,这样,作家的创作意向虽然表达出来了,但结果是“晦而不明”,不能使读者获得具体可感的形象。因此,咏物词要有生意,有生命力,就要移情于物,使之人格化,既要深情原意,又要传神写照,栩栩如生。
史达祖的咏物词,刻画精工,取形而又取神,并能不滞留于物,有实有虚。尽管一些词作不一定有什么寄托,而仍不失其为词作的佳构。如他的《东风第一枝·春雪》就是咏物词的上品。
这首词是吟咏春雪。词的起句说,初春新暖,溶化的春雪巧夺天工地侵入兰花的花蕊之中,又偷偷地粘在外皮坚韧的冬草上,好像要挡住春风新暖的到来。“巧”“偷”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十分妥帖、精巧地写出了春雪的神态,渲染出初春料峭、阴沉的气氛。“漫凝碧瓦”两句是说,因为是初春乍暖,所以雪容易溶化,很难凝留在碧瓦上,确实是在告诉人们暮寒已不那么深了。再写春寒的神韵。“行天”三句是说,东风一起,春雪溶化,湖沼如入镜,小桥如行天,大自然开始显出轻松纤软的气息。其中“行天入境”是化用了韩愈《春雪》诗中“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这一绝唱,更增添了诗的雅趣。接着,“料故园”两句是说,由春雪不禁想起了故园恐怕仍寒气袭人,重帘不卷,燕子又怎能飞来呢?上片从视觉角度和感受着笔,渲染了浓密的春寒,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哀怨之情。这里,又是“障”,又是“误”,词人抱怨春雪的感情溢于笔墨之外。
词的下片继续吟咏春雪。“青未了”两句进一步从侧面渲染春雪,说春雪使柳树青未了,杏花红欲断,它们都蒙上一层白色。“回白眼”“开素面”又用拟人手法,借杏柳的神态从侧面写出春雪的神韵,特别是用“青未了”“红欲断”这样经过锤炼的词语,把春雪的特点精确地表现了出来,且显得富有情韵,这些词语看似很平常,却达到了“极炼如不炼”的境地。“旧游”四句,进而道出了抱怨春雪的原因: 山阴道,上苑林,都因春雪阻挡不能步行了; 使人仍守着熨炉,连女红等活都懒得动手了。抱怨之情扑面而来。词的最后两句是说,因为这样,就是你“凤靴”、“挑菜”寻游归来,在长安城的灞桥上也会见到风雪的。有人说,这里暗用了王子猷雪中咏左思《招隐诗》,离开山阴道访隐士戴安道和邹阳、枚乘、司马相如雪中随梁王相约游于菟园寒盟的典实,似有所托喻。词人是在说,从过去想到现在,是谁在起 “妨”的作用呢?过去留下的美好回忆,而今却成了损害,难道这不是和或战,国策举棋不定的形象再现么?这不妨可作为一说,但似也不必去牵强附会。
这首词整篇没有出现一个 “雪”字,而层层勾勒,处处描绘,却都是在写春雪。在词中,咏物都侧面取神,而不板滞,真可以说是达到了 “人巧极天工”的地步了。史达祖的很多咏物词都显示了他用字炼句、布局谋篇方面的艺术才能,如他的 《绮罗香·咏春雨》 和 《双双燕·咏燕》 词都具有咏物精妙传神的特点。
历代很多绝妙的咏物好词,都深得咏物而 “不留滞于物”的神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如苏轼的 《水龙吟》 咏杨花词,写杨花而不粘滞于杨花,而且更给予杨花以生命,更为人化,更多词人主观的抒情色彩,更为幽怨缠绵。全词写得空灵跌宕,不即不离,遗貌取神,进而达到了 “离形得似”的地步。又如姜夔 (白石)《暗香》《疏影》词之咏梅,不但刻划工细,而且寄托遥深,耐人寻绎,充分表现了白石咏物词精妙的特点,使这些词作成为词史上的咏物名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